16、法人财产权:是指法人对企业财产的排他性占有、支配、处分和收益权。法人财产权具有以下内涵:一是权益独立性;二是股权约束机制化;三是责任独立性。
17、产权制度:是指由既定产权关系和产权规则结合而成的,能对产权关系实现有效的组合、调节和保护的制度安排。产权制度的主要功能是降低经济活动中的交易费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18、公共产品:是指那些消费不具有排他性但收费存在困难的产品。为了保证最优化的公共物品供应量,只能由政府来供应公共物品。公共产品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向全体公民免费提供的纯公共产品,如国防、公安系统、公共道路、城市美化、污染控制等。另一类是向消费者收取一定费用的准公共产品,如公立学校和医院、城市自来水和煤气、邮政、新闻广播、国家政策性银行等等。
19、股份公司:股份公司是由一定人数以上的股东所发起组织、全部资本被划分为若干等额股份、股东就其认购的股份对公司承担有限责任、股票可以在社会上公开发行和在股票市场上自由转让的公司。股份公司具有以下特点:股份公司是法人;股份公司是典型的资合公司;股东不能少于法律规定的树木;资本总额平分为金额相等的股份;公司资本的调整要案公司章程的对定进行;股份可以自由让渡,但不能退股;实行财务公开原则;各股东按持股比例享受相应的权利和承担相应的义务;股东承担有限责任。
20、董事会:由股东会选举产生的公司法人代表机构,行使公司的最高决策权。
21、监事会:是股份公司监督检查公司财务状况及董事会业务执行情况的常设机构。
22、企业治理结构:治理结构原为法律用语,意为公司权力机关的设置、运行及权力机关之间的法权关系。经济学上将其作为契约制度的替代用语,既市场是一套智力市场交易关系的机制,企业是一套治理企业交易关系的机制。
23、代理问题:国有企业在进行股份制改造后,在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形成了委托代理关系。由于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目标函数不完全一致,代理人拥有企业的控制权,代理人利用委托人的授权从事可能损害委托人权益的活动,从而出现的问题,称为代理问题。
24、按要素分配:是生产要素私人所有制在经济上的实现,即劳动所有者获工资,资本所有者获利息,土地所有制获地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与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相适应,按生产要素分配对于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25、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是指按照一定的原则和通过一定的机制把国民收入分解成不同经济主体收入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