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学资讯 高考 提问
高考 > 历史

2019年高考历史备考提升试题及答案(八)

来源:用户上传 上传用户:XHQQQ 发布时间:2019-04-03

导读:
最新试题考后首发,并赠送最详细的答案解析,请广大考生密切关注求学考场公众号,或登录求学考场(http://ks.studyems.com/)免费做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周初实行分封制是为了( )

  A.建立军事屏障,防止外族入侵 B.削弱功臣、贵族的权力

  C.排斥异姓诸候,团结同姓诸候 D.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

  2、据史记记载,奄国(今山东曲阜)曾随武庚叛周。平叛后,成王封周公长子伯禽于奄国称鲁,并辖“殷民六族”。“殷民”指( )

  A.夏人后裔 B.商代遗民 C.周朝百姓 D.少数民族

  3、在学习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相关知识后,假设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回到商周时代,请判断哪一位同学不可能被周武王封为诸侯王( )

  A.甲同学为西周王族成员

  B.乙同学帮助周武王打败商纣王,立下汗马功劳

  C.丙同学回到了商朝,成为商朝末年的贵族

  D.丁同学做了平民,但才能、人品俱佳

  4、《说文解字》解释说:“宗,尊祖庙也。”也就是说,宗法的“宗”的本义是宗庙。这说明宗法制以什么为纽带( )

  A.财产 B.地域 C.信仰 D.血缘

  5、秦朝推行郡县制的积极意义在于( )

  A.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进一步加强君权

  C.防止地方官吏搜刮百姓 D.完善地方机构

  6、“皇帝”制度创立于秦朝,关于这项制度说法错误的是( )

  A.国家的法律、政策,都决定于皇帝一个人的意志

  B.“主独制于天下而无所制也”成为中国古代的政治定律

  C.历代官僚体制虽有变化,但都以维护王权、服务于皇帝为基本准则

  D.“法令出一”意思是说,皇帝的决策往往要得到群臣的一致意见

  7、西汉的中外朝制度形成于( )

  A.汉高祖时期 B.汉惠帝时期 C.汉景帝时期 D.汉武帝时期

  8、下列有关科举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是一种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选官制度 B.有利于世家大族垄断官场

  C.保证了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 D.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

  9、万历初年,首辅张居正当权时,“部权尽归内阁”,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了。对此评述正确的是( )

  A.说明明朝中期宰相制度“借尸还魂”

  B.张居正擅权专恣,加重明朝政治腐败

  C.明朝中期,六部成为内阁的下属机构

  D.内阁设立后,地位日益提高,权力日益增大

  10、明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曾这样描述我国古代的君臣关系:“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到了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君臣关系从坐而站而跪,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特点是( )

  A.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 B.内阁制度日渐成熟

  C.中央的权力日益向帝王集中 D.丞相权力被六部分割

  11、下列有关军机处的说法,正确的有( )

  ①军机处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

  ②军机处机构简单,人员精干,外界干扰少

  ③军机处的政治决策具有明显的开放性

  ④军机处的建立,提高了中央集权政府的行政效率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12、明朝的内阁距离皇帝寝宫1000米,清朝的军机处距离皇帝寝宫只有50米。政务中心逐步靠近皇帝寝宫的这一过程,从本质上体现了( )

  A.皇宫建筑布局愈益合理 B.政府行政效能不断提高

  C.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D.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

  13、清朝边疆政策的基本原则包括( )

  ①尊重各民族自己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 ②笼络各民族的上层分子

  ③大事集权,小事放权 ④因地制宣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14、广州诗人张维屏在一首诗中描述:“三元里前声若雷,千众万众同时来。因义生愤愤生勇,乡民合力强徒催。……众夷相视忽变色,黑旗死仗难生还。”诗人描述的事件( )

  A.显示了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的英雄气概

  B.显示了中国人民反对封建压迫的斗争精神

  C.显示了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爱国精神

  D.表达了中国人民维护祖国统一的爱国精神

  15、1902年,北京城一茶馆里四位中国人在聊天,张义说:“我参加过公车上书。”李辛说:“我参加过义和团运动。”王平说:“我家住在东交民巷。”赵洋说:“我在京师大学堂读书。”他们当中谁的话不符合当时的现实( )

  A.张义 B.李辛 C.王平 D.赵洋

  16、“紫禁城内各宫殿,尽为寇兵分国占据。三海、万寿山、颐和园等处……各宫中历代珍异皆为日人捆载以去。”这是指哪一次侵华战争( )

  A.第二次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日本全面侵华战争

  17、《马关条约》中最能反映帝国主义侵略要求的条款是( )

  A.割台湾、澎湖列岛及附属岛屿给日本 B.赔款白银二亿两

  C.增开通商口岸及内河新航线 D.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

  18、台湾义士丘逢甲上奏朝廷:“万民誓不从日,割亦死,拒亦死,宁先死于乱民之手,不愿死于倭人之手……”与这段话反映的史实有关的不平等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马关条约》

  C.《辛丑条约》 D.《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

  19、义和团运动最直接、最重要的作用是( )

  A.打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加速了它的灭亡

  B.暴露了清政府的卖国本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

  C.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建立

  D.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

  20、1945年日本投降后,重庆一家报纸以“日本无条件投降”为谜面,要求打一中国古代历史人物,当时谜底有两个:屈原(原子弹),苏(苏联)武。对这两个谜底认识正确的是( )

  A.以上两个谜底正确,反映了日本投降的根本原因

  B.以上两个谜底正确,反映了日本投降的主要原因

  C.以上两个谜底没有反映出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作用

  D.两个谜底没有反映出中国人民为抗战胜利所付出的代价和所起的作用

  21、央视6套电视节目《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中,描写了1933年中国军人与日军拼死肉搏,守卫长城,勇夺喜峰口的事迹,这支部队是( )

  A.东北抗日义勇军 B.国民党第二十九军

  C.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 D.东北军

  22、西安事变完成了很多“转变”,下面关于这些“转变”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张学良将军从东北易帜到西安事变,经历了拥蒋到倒蒋的转变

  B.国民党政策经历了由“攘外必先安内”到被迫接受“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转变

  C.中国共产党政策实现了由“逼蒋抗日”到“拥蒋抗日”的转变

  D.中国共产党完成了从幼稚到走向成熟的转变

  23、关于抗日战争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抗战的胜利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②全民族抗战是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

  ③敌后抗日根据地始终是抗战的主战场

  ④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4、与《天朝田亩制度》相比,《资政新篇》最突出的特点是( )

  A.是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 B.真正触及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C.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 D.符合当时中国社会的现实

  25、柳亚子《题太平天国战史》:“楚歌声里霸图空,血染胡天烂漫红。煮豆燃萁谁管得,莫将成败论英雄。”其中“煮豆燃萁”是指( )

  A.北伐失利 B.定都天京 C.天京陷落 D.天京事变

  26、针对党内“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问,毛泽东撰写《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等著述,作出肯定的回答。毛泽东所说的红色政权,最先建立的是( )

  A.中央革命根据地 B.川陕革命根据地

  C.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D.陕甘宁革命根据地

  27、“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毛泽东这首词反映的著名历史事件是( )

  A.北伐战争 B.南昌起义 C.秋收起义 D.红军长征

  28、遵义会议后,红军攻克娄山关,毛泽东填写了《忆秦娥·娄山关》一词:“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对这一词句的理解,最贴近其历史寓意的是( )

  A.遵义会议后,红军长征从此一路坦途

  B.遵义会议,中国革命经历了生死攸关的转折

  C.遵义会议前的中国革命彻底失败,必须从头再来

  D.革命道路漫长而艰巨,前途不容乐观

  29、参加过辛亥革命的老人吴玉章说:“从前皇帝自称为天子,如果有人说皇帝是强盗,可以打倒,大家一定把他看作疯子;孙中山就曾经是一个被人看作疯子的人。相反,在辛亥革命以后,如果有人想做皇帝或者拥护别人做皇帝,一定也被看作疯子。”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B.帝国主义扶植袁世凯

  C.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D.民主与科学在中国实现

  30、20世纪初,一份西方报纸称“甲午以后,中国有三党:守旧党……意在保现存之局面;中立党……意在保国以变法;维新党……意在作乱以反满”。下列人物应属于文中“维新党”的是( )

  A.康有为 B.粱启超 C.林则徐 D.孙中山

  二、材料问答题:(2×20=40分)

  31、(2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公元前106年,分全国为13部(州),每部(州)派刺史一人,于每年秋天巡行郡国,按“六条问事”的职权,监督郡国……

  材料二 (北宋)规定州郡长官由文臣担任,长官之外另设“通判”,使其互相牵制。后来。又把全国州郡划分为十五路,陆续在各路设转运使(管财政兼监察地方官吏,……)提点刑狱(管司法兼监察……)、安抚使(管军事,有时也兼管民政,在边境地区设置),……、提举常平(管常平仓救济、农田水利等,……等四司,统称“监司”,也都由文臣担任……。

  材料三 洪武初年的监察机关称御史台。一三八二年(洪武十五年)改称都察院,长官有左右都御史等,专职弹劾百司。都察院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纠察内外官员。……号“代天子巡狩”,大事奏裁,小事可立决。……明太祖。……置锦衣卫指挥使,下属南北两镇抚司,除负责侍卫、密缉盗贼奸宄外,北镇抚司还掌管诏狱,各地重罪逮至京师,往往由北司严刑审理,而后直接奏请皇帝。

  ——以上材料均摘自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

  (1)(10分)概括指出汉、宋、明三朝的官制有何相同之处?材料二中的地方官制有何显著特点?

  (2)(10分)简述三朝上述措施的共同作用。

  32、(2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2009年是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4周年,全民族的抗战是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

  材料二 1942年初,中国以反法西斯主要国家的身份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

  材料三 有人说,美国向广岛和长崎投放原子弹是决定日本投降的因素之一。

  请回答:

  (1)(8分)请你说出抗日战争时期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抗击日军的主要战役及其地位。

  (2)(6分)试从中国的角度分析,我国国际地位在抗战时期有所提高原因。

  (3)(6分)结合材料三,简要说明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声明:本站为免费网络服务提供商,网站所有信息均为用户自行发布并由用户承担相应法律责任,本站不对其真实性及合法性负责,如涉及侵权或者信息违法,请你及时与本站联系删除。

阅读 866 举报

相关推荐
评论0

当前没有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 0条评论
84
微博
QQ
QQ空间
微信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