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城市用地分类及其实用性评价
一、城市用地
城市用地是城市规划区范围内赋以一定用途和功能的土地的统称。是用
于城市建设和满足城市机能运转所需要的土地。如城市的工厂、住宅、公园等城市设施的建筑活动,都要由土地来承载,而且各类功能用途的土地经过规划配置,使之具有城市整体而有机的运营功能。
自然属性
土地的自然生成,具有不可移动性。即有着明确的空间定位,由此导致每块土地各具有相对的地理优势或劣势,以及各所具有的土壤和地貌特征。另外土地还有着耐久性和不可再生性。
社会属性
今天地球表面,绝大部分的土地已有了明确的隶属,即是土地已依附于一定的拥有地权的社会权力,无论是公有的或私有的形式。
经济属性
土地的经济属性是通过土地自身的价值被社会认可的条件下来体现的。也表现在土地利用过程中能以直接或间接地转化为经济效益的特性上。另外,城市用地还可因人为的土地利用方式,得以开发土地的经济潜力。
法律属性
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土地是一项资产,由于它的不可移动的自然属性,而归之于不动产的资产类别。城市地产产权的国有或集体所有,或是在此条件下,我国所实行的地权中部分权益转让等社会隶属形式,都经有法定程序得有立法的支持,因而土地具有明确的法律属性。
二、自然环境条件分析:
1、由于地域的差异,自然条件的相殊;有些自然要素的影响,需要超越
所在的局部地域,从更大的区域范围来评价其利弊;各种自然环境要素之间,有的有着相互制约活抵消的关系,有的则相互配合加剧了某种作
用。
2、工业用地选址:位于最大风频的下风向,最小风频的上风向,相对风
向是,平行布局。
3、热岛效应:由于建筑密集,绿地、水面偏少,生产与生活活动过程散
发大量的热量,出现市区气温比郊外要高的现象。
三、用地评定的分类
一类用地:用地的工程地质等自然条件比较优越,能适应各项城市设施的建设需要,一般不需或只需稍加工程措施即可用于建设的用地
二类用地:需要采取一定的工程措施,该晒条件后才能修建的用地。对城市设施或工程项目的分布有一定的限制。
三类用地:不适于修建的用地。
第十二章城乡区域规划
一、区域与城市
区域与城市的关系:城市区域经济社会活动的核心,是经济社会活动的聚集体。省事是区域的核心,区域是城市的基础。
二、都市区规划
1、大都市区概念:宝货一个高密度的人口核心地区和围绕这个核心的具
有高度经济与社会融合的相邻社区,即以某一个大城市或特大城市为中心,包括周围相邻地域单元的城市化地区。
2、大都市区规划的主要内容:①大都市区发展的背景;②社会经济发展
的空间需求;③空间构成要素及空间发展条件;④空间结构规划;⑤
综合交通网络规划;⑥基础设施规划;⑦生态系统规划;⑧大都市区规划实施的制度保障和政策措施。
三、城市群规划
1、主要目的:提供关于城市和空间发展战略的框架,旨在打破打破行政
界限的舒服,从更大的空间范围协调城市之间和城乡之间的发展,协调城乡建设与人口分布,资源开发,环境整治和基础设施建设布局的关系,使区域经整合后具有更强大的竞争力。
2、主要内容:①城市群经济社会整体发展策略;②城市群空间组织;③
产业发展与就业④基础设施建设;⑤土地利用与区域空间管制;⑥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⑦渔区协调措施与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