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华教育之申论写作技巧

发布用户:青海光华教育 +收藏
发布时间:2019-05-11 已有14人浏览
                                          归纳概括题的“高分思维”

想要在归纳概括这块拿得高分,提高试卷整体分值,须做到以下几点:

1、有层次。如在表述问题时,能否将问题与问题的原因、问题与问题的表现区分开,陈述原因时有无主客观之分或者哪些为表层原因、哪些属于根本性因素,说明影响时,是否可分为短期影响与长期影响,陈述对策时,能否从思想意识、体制机制、法律制度、社会监管、技术创新、资金投入等或其它方面作答。

当然,分类的标准远不止这些,不过是参考,具体操作要根据实际而定,这个实际一方面指“提干信息”,另一方面指“资料逻辑”,虫子们需要既要“细心”,也要“耐心”。此外,看不出来或实在觉得难得不行的,就不要勉强自己强行分层了,否则难坏了自己,也有可能分的不好、不对,反而得不偿失。

2、有条理。将同类内容进行必要的整合、归纳后,需要标清序号。

3、够凝练。在读资料时要锁定句子中的关键词,在表达时做到全篇无废话,字字皆精华。

4、有特点。如将所提的措施概括为“一个基点、两个必需”“两个强化、两个补齐”、将影响概括为“一长二短”等等,一定程度上会给考官耳目一新之感。

5、要美观。不要大量涂改答题纸,做不到美观就做到工整,多“照顾”考官情绪。

2

对策题中的“灵活思路” 

考场上,对策到底该如何表述或取舍?

一条富有操作性的对策一般涉及到:主体、方式、具体做法(动宾结构)、目的,如“政府通过利用电视广播杂志等方式来传播动物法,以此来提高动物保护意识。”在这条对策中,“以此来提高动物保护意识”是目的、意义,在字数超过限制情况下,可优先考虑删除。

此外,有些对策要点在整体表述呈现时,还应体现一定的逻辑性,可按照总分逻辑呈现,即每个对策要点前加上核心对策关键词、短句或总括句。如“加强宣传引导,增强居民、环卫工人的垃圾分类、回收秸秆意识,提高自觉性,普及垃圾分类知识和方法,提高环卫工的业务水平。”

 3

在综合分析题中“运筹帷幄”


如何在不同类型的综合分析题中“运筹帷幄”呢?

1、对于词句理解型的综合分析,一,表明观点,结合题干与资料,用简单一两句话解释清楚词、句的含义;二,论证上述观点,可以是资料事例,也可以是理论;得出恰当的结论,三,结合资料,用一两句话说明这句话对现实的启示,如果资料中没有对策启示,则需要根据“问题”反推得出。

2、如果是观点型的综合分析,结合资料实际,一先表明态度;接着,论证上述观点,说明持该观点的理由(资料中来),可以是事例,也可以是理论;二,得出恰当的结论,结合资料,简洁说明对现实的启示意义。

3、对比型的综合分析,结合资料,要综合说明A与B两者或几者之间的优劣/好坏/异同等,其后与前面无异。

4

面对应用文要“不慌不乱”


应用文是整个小题中的“重头戏”,要想在应用文部分保持思路清晰,并拿得高分,需要注意以下三点:

1、在提干中找寻思路。题干越长,往往提示信息越多,读题干时,要注意其中所包含的身份、场合、意图、文种、对象以及要求等。看到与“身份、场合、对象”相关的信息要注意自己的语言风格,讲哪些话符合实际,哪些话需要避讳;从“作答意图”中一般能够了解到文章的开头与结尾大概写什么内容;从“文种”中把握格式要求

2、在内容上排兵布阵。大多情况下,我们可以从文种中直接明确文章的重点内容写什么,如《建议》《意见》《方案》《工作设想》《工作规划》《工作纲要》《工作计划》等,这些文种的重点内容落在“对策”上,所以,文章的重点部分应该以表达对策为主;如果从文种中无法得知思路,则需要结合资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在语言上精雕细琢。多数应用文对语言表达做出明确要求,如“语言生动、生动形象”,这需要大家在写文的过中恰当引入一些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对仗、拟人等,让文章读来多姿多彩。

5

拒绝作文论证“老大难”


多元化、丰富的论证方法无疑是作文高分的秘诀之一,下面给大家简要总结几种:

1、例证法,具体写作逻辑是:描述事例+启示。要用好例证法,必须注意:一是事例要典型、确凿、有影响力。一般来讲,应优先考虑著名的人物或事例。二是事例的叙述要简明扼要,切忌拖泥带水,过于详细。举例是为了证明观点,不是为了弄清事实,切忌本末倒置。三是事例切忌单一狭隘,要丰富广阔,要点面结合。同类事例掌握多时可考虑采用句式排比列举。四是事例列举之后要简短分析,不能将例证法变成事例整理,忌有例无证。

2、引证法。通过引用名人名言、古诗文名句、反映科学规律的俗语谚语警句等来证明自己观点,比如:强调立志的重要性,要选用“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其志。”强调志向高洁远大,要选用“燕雀怎知鸿鹄之志”。

3、比较法。一是类比,即借助某个或某几个类似的故事、实例或写作者安排的情境,进行由此及彼的推理。用于类比的事物大致有这么几种:古今中外的史实、神话传说、寓言、写作者自己创设的情境等。二是对比,即把正反两方面的论点和论据加以剖析对照,达到否定错误观点,树立正确论点的目的。

显示全部

上一篇:没有上一篇了

下一篇:光华教育文史常识高频考点

QQ咨询

微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