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培训
培训头条 > 职业技能> 护理培训
遵义哪里可以学针灸?哪里有正规的针灸推拿培训班?
发布机构: 贵州源安康健康咨询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2017-10-27

遵义哪里可以学针灸?哪里有正规的针灸推拿培训班?

“痧”的含义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指病理反应的“痧”,也就是“痧象”;二是指刮痧刺激后反应的“痧”,也就是“痧痕”,二者在形态、色泽上均有差异。

1.痧象

痧象也有两方面的含义。

一是指皮肤表面出现的色红如粟的疹子:如风疫出现的疹子叫风痧;猩红热出现的疹子叫丹痧。这是病理阳性反应物的一种,临床上很多疾病都有发痧现象,因此有“百病皆可发痧”之说。

二是指痧证,也叫痧胀、痧气,是疾病的一种,多发生于夏秋之交,因感受风、寒、暑、湿、燥、火之邪或疫疠之秽浊所出现的一些病症。临床上春季多发风痧、温痧;夏秋季多发暑痧等。这些都不是单一的一种疾病,实际上是一种毒性综合反应的临床症状。

2.痧痕

痧痕是指刮拭皮肤后所出现的各种皮肤形态和色泽的变化。常见的痧痕包括体表局部组织潮红、紫红、紫黑色瘀斑或点状紫红色小疹子,并经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热感。痧痕对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总之,痧象是一切疾病在体表的病理反应,而刮痧疗法利用特定的工具,在体表的某些特殊部位施以特定手法,使皮肤局部出现片状或点状瘀血或出血的刺激反应(痧痕),以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种疗法。

 

培训目标:通过我院专业老师系统讲解和示范,能够使学员彻底掌握气血经脉的流注与布施。四级经脉的盈损虚实,通过体表的经脉达到内脏的调息濡养,并且能够运用推拿和针灸来治疗脏腑多种潜在疾病等等

贵州专业中医针灸全科班【课程内容】:  

 专业中医针灸系统全科班培训每月25号固定开新班

针灸班教学主要内容:

1、中医基础:经络穴位学、解剖学、中医诊断辩证学、中医针灸临床医学等。

2、针法类:传统毫针、靳三针、电针、腹针、平衡针、三棱针、皮肤针,脐针疗法

3、理疗手法类:热敏灸、艾灸、拔罐、刮痧、耳穴、火针、董氏奇穴、放血疗法等。

4、病症调理治疗类:男科、妇科、中风、面瘫、失眠、肩颈腰椎类、心脑血管类、肠胃疾病、神经类疾病、内分泌类疾病等上百种疾病的治疗方法。

时间:上午9:00?12:00(中医理论学习)下午14:00?1730(中医技能实操) 

开学时间:【常年开学每月125号开学;12天一个循环每天上课】脱产学习,一期报名终身免费复训复学。

考取证书:中医预防保健调理师、小儿推拿师、针灸师、产后修复师、催乳师等相关证书

报名学习热线何老师:13608526227同微信号

 

拔罐属于中医传统疗法之一,俗称拔火罐,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挤压等方法排除罐内空气,造成负压,使罐吸附于体表特定部位(患处、穴位),产生广泛刺激,形成局部充血或瘀血现象,而达到防病治病,强壮身体为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

拔除脓血的“利器”

拔罐疗法有着悠久的历史,较早被称为“角法”,“角”指兽角。这个称谓较早记载在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西汉早期医学帛书紟五十二病方》中。其中记载:“牡痔居窍旁,大者如枣,小者如核者,方以小角角之,如孰(熟)二斗米顷,而张角,絮以小绳,剖以刀。”这里“牡痔”是指外痔,治疗时须先用兽角拔出痔疮核,然后用线系起来,再用刀割除痔核。由此可见,早期的角法就是利用兽角制造出吸拔力量以辅助治疗的方法。

随着医学的发展,角法逐渐成为一种较为成熟的外治法,并与针法配合使用而被称作“针角”。什么是“针角”呢?据南北朝时陶弘景所撰写的《补缺肘后百一方》记载,治疗“足肿”时先用“甘刀”刺破皮肤,再用“角”嗍去恶血,这就是“针角”疗法,即先在病变处进行针刺,再施以角法吸除脓血。如此,“角法”便由原来简单的辅助吸拔发展成拔除病理产物的疗法,扩大了适应症的使用范围。由于操作简单,“针角”疗法在当时很可能被应用广泛,以至于屡屡发生误治现象,于是医家们也开始关注针角法的禁忌证。东晋医家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就强调“痈疽、瘤、石痈、结筋、瘰疬皆不可就针角。针角者,少有不及祸者也。”从而明确了“针角”法的禁忌。

之后“角法”又进入了官方系统,有了更大的发展。如中国较早的官办医学校唐代太医署中,设有医、针、按摩及咒禁四科,在医科下又分设“体疗、疮肿、少小、耳目口齿、角法”等专业,由此可见,“角法”当时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受到了政府的重视,被纳入了正规的医学教育体系当中。而唐代医家甄权在《古今录验方》中首次记录水煮竹筒的方法吸除蛇蝎的毒液,后亦被转载于王焘《外台秘要》中,即“铛内熟煮,取以角蛰处,冷即换。初被螫,先以针刺蛰处出血,然后角之”。这是一种通过用沸水蒸煮竹罐,排除罐内空气,以吸附在人体表面的方法,被称为“水罐法”或“吸筒法”。从唐代开始,因竹罐更适合用于水罐法,且取材广泛、粗细可选、轻便价廉、吸拔力强,逐渐取代了兽角。而到了宋金元时期,人们在单纯用水煮竹罐的基础上配合药物,把竹罐直接放在汤药锅里煮,然后趁热拔在患处,以同时发挥吸拔和药物外治的双重作用。

在此基础上,医家还进一步明确记载了“角法”的使用时机。宋代唐慎微在《证类本草》中提出“治发背,头未成疮及诸热肿痛,以水煮竹筒角之”,也就是说,可以用于治疗疮痈初起之证。宋代《太平圣惠方》指出:“凡痈疽发背,肿高坚硬脓稠?盛,色赤者宜水角;陷下,肉色不变软脓稀者不宜水角。” 明代申斗恒的《外科启玄》指出:“疮脓己溃己破。因脓塞阻之不通……如此当用竹筒吸法。自吸去其脓。乃泄其毒也。”由此可见,“角法”既可以在疮痈初起时拔脓,也可以在疮痈脓已成将溃未溃时排脓,或是疮痈已经脓出不畅时使用。

至此,拔罐疗法从制作材料、工艺到吸拔技巧,都得到了进一步提升,但在功能上依然是以拔脓、排脓、祛毒、除瘀血等为主治疗外科疮疡或痈疽一类的疾病,而少有内科疾病的治疗。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