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点符号的使用,一直是困扰学生学习汉语,尤其断句的一大难点,让我们再次重温一下常见标点符号的用法吧~收藏起来,永远有用。
一、标点符号歌
句号(。)是个小圆点,用它表示说话完。
逗号(,)小点带尾巴,句内停顿要用它。
顿号(、)像个芝麻点,并列词语点中间。
分号(;)两点拖条尾,并列分句中间点。
冒号(:)小小两圆点,要说话儿写后边。
问号(?)好像耳朵样,表示一句问话完。
叹号(!)像个小炸弹,表示惊喜和感叹。
引号(“”)好像小蝌蚪,内放引文或对话。
话里套话分单双,里单外双要记牢。
省略号(……)六个点,表示意思还没完。
破折号(??)短横线,表示解说、话题转。
书名号(《》)两头尖,书、刊名称放中间。
圆括号(),方括号[],注解文字放里边。
学标点,并不难,多看多练才熟练。
二、用法简表
名称 | 符号 | 用法说明 | 举例 |
句号① | 。 | 1.用于陈述句的末尾。 | 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 |
2.用于语气舒缓的祈使句末尾。 | 请您稍等一下。 | ||
问号 | ? | 1.用于疑问句的末尾。 | 他叫什么名字? |
2.用于反问句的末尾。 | 难道你不了解我吗? | ||
叹号 | ! | 1.用于感叹句的末尾。 | 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奋斗! |
2.用于语气强烈的祈使句末尾。 | 停止射击! | ||
3.用于语气强烈的反问句末尾。 | 我哪里比得上他呀! | ||
逗号 | , | 1.句子内部主语与谓语之间如需停顿,用逗号。 | 我们看得见的星星,绝大多数是恒星。 |
2.句子内部动词与宾语之间如需停顿,用逗号。 | 应该看到,科学需要一个人贡献出毕生的精力。 | ||
3.句子内部状语后边如需停顿,用逗号。 | 对于这个城市,他并不陌生。 | ||
4.复句内各分句之间的停顿,除了有时要用分号,都要用逗号。 | 据说苏州园林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 | ||
顿号 | 、 | 用于句子内部并列词语之间的停顿。 | 正方形是四边相等、四角均为直角的四边形。 |
分号② | ; | 1.用于复句内部并列分句之间的停顿。 | 语言,人们用来抒情达意;文字,人们用来记言记事。 |
2.用于分行列举的各项之间。 |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域划分如下: | ||
冒号 | : | 1.用于称呼语后边,表示提起下文。 | 同志们,朋友们:现在开会了…… |
2.用于“说、想、是、证明、宣布、指出、透露、例如、如下”等词语后边,提起下文。 | 他十分惊讶地说:“啊,原来是你!” | ||
3.用于总说性话语的后边,表示引起下文的分说。 | 北京紫禁城有四座城门:武门、神武门、东华门、西华门。 | ||
4.用于需要解释的词语后边,表示引出解释或说明。 | 外文图书展销会 | ||
5.用于总括性话语的前边,以总结上文。 | 张华考上了北京大学;李萍进了中等技术学校;我在百货公司当售货员: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 | ||
引号③ | “ ” | 1.用于行文中直接引用的部分。 | “满招损,谦受益”这句格言,流传到今天至少有两千年了。 |
2.用于需要着重论述的对象。 | 古人对于写文章有个基本要求,叫做“有物有序”。“有物”就是要有内容,“有序”就是要有条理。 | ||
3.用于具有特殊含义的词语。 | 这样的“聪明人”还是少一点好。 | ||
4.引号里面还要用引号时,外面一层用双引号,里面一层用单引号。 | 他站起来问:“老师,‘有条不紊’是什么意思?” | ||
括号④ | () | 用于行文中注释的部分。注释句子中某些词语的,括注紧贴在被注释词语之后;注释整个句子的,括注放在句末标点之后。 | (1)中国猿人(全名为“中国猿人北京种”,或简称“北京人”)在我国的发现,是对古人类学的一个重大贡献。 |
破折号 | ── | 1.用于行文中解释说明的部分。 | 迈进金黄色的大门,穿过宽敞的风门厅和衣帽厅,就到了大会堂建筑的枢纽部分──中央大厅。 |
2.用于话题突然转变。 | “今天好热啊!──你什么时候去上海?”张强对刚刚进门的小王说。 | ||
3.用于声音延长的拟声词后面。 | “呜──”火车开动了。 | ||
4.用于事项列举分承的各项之前。 | 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环境物理学分为以下五个分支学科: | ||
省略号⑤ | …… | 1.用于引文的省略。 | 她轻轻地哼起了《摇篮曲》:“月儿明,风儿静,树叶儿遮窗棂啊……” |
2.用于列举的省略。 | 在广州的花市上,牡丹、吊钟、水仙、梅花、菊花、山茶、墨兰……春秋冬三季的鲜花都挤在一起啦! | ||
3.用于话语中间,表示说明断断续续。 | “我……对不起……大家,我……没有……完成……任务。” | ||
连接号⑥ | ? | 1.两个相关的名词构造成一个意义单位,中间用连接号。 | 我国秦岭?淮河以北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
2.相关的时间、地点或数目之间,用连接号表示起止。 |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 ||
3.相关的字母、阿拉伯数字等之间,用连接号,表示产品型号。 | 在太平洋地区,除了已经建成投入使用的HAW?4和TPC?3海底光缆之外,又有TPC?4海底光缆投入运营。 | ||
4.几个相关的项目表示递进式发展,中间用连接号。 | 人类的发展可以分为古猿?猿人?古人?新人这四个阶段。 | ||
间隔号 | ? | 1.用于外国人和某些少数民族人名内各部分的分界。 | 列奥纳多?迪?皮耶罗?达?芬奇、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
2.用于书名与篇(章、卷)名之间的分隔。 | 《中国大百科全书?物理学》、《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 ||
书名号 | 《》 | 用于书名、篇名、报纸名、刊物名等。 | 《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课文里有一篇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他的文章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桌上放着一本《中国语文》。《〈中国工人〉发刊词》发表于1940年2月7日。 |
专名号⑦ | | 用于人名、地名、朝代名等专名下面。专名号的使用方法是横排时划在专名之下,竖排时则划在专名左旁。 | 司马相如者,汉蜀郡成都人也,字长卿 |
三、标点符号的使用
(一)句号
句号是较常用的符号,小学一年级就要认识它。句号表示一句话完了之后的停顿。用句号的句子语调平缓。
例如:
1.太阳暖烘烘的。(小学《语文》第四册《丑小鸭》)
2.原来池底长着许多石笋,有的像起伏的丘陵,有的像险峻的山峰,有的像矗立的宝塔,有的像成簇的珊瑚。(小学《语文》第七册《五彩池》)
3.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小学《语文》第十一册《桂林山水》)
4.眼看你们的身子一天比一天衰弱,只要哪一天吃不上东西,说不定就会起不来。(小学《语文》第十一册《金色的鱼钩》)
例1非常简单,讲太阳给人们的感觉,是一个完整的句子,用句号。
例2是一个较长的句子,它用四个“有的”把几种池底石笋的形象连在一块,句末用句号标示。
例3是个长句子,实际是并列的三句话,讲了漓江水的三个特点:静、清、绿。因为三个句子作用相同、形式一样,联系紧密,放在一个大的句子中,中间用分号隔开。例4是一个带有关联词语的句子,“只要……就……”是连接构句的纽带,所以仍算为一个句子。
在阅读过程中,句号标志着停顿较大,即停顿的时间较长,例2例4中的逗号和例3中的分号,它们所标志的停顿时间都不能超过句号。
5.今天星期三。
6.昨天晴天。
7.随手关门。
这三个例句乍看上去都不像是个完整的句子,不符合我们平常认识的“谁(或什么)干什么(或怎么样)”的构句模式,但仔细一想,它们都表达了一个完整的意思,它们是句子的特殊形式,所以都使用句号。
从以上例句可以看出:用不用句号,关键不是看语言的长短,而是要看语言有没有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能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句子。有的虽然只是一个词,但却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这个词就构成了一个句子。例如:
8.走。
9.没有。
有的虽然由多个词构成,但并没有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按句子结构的要求,它只是句子的一个部件(又叫成分),那就不能算一个句子。例如:
10.大的小的、方的圆的、在阳光下闪着灿烂光辉的五彩池
不是句子,就绝不能用句号。完整的句子是不是就可以用句号呢?不一定,还要看这个句子的语气。句号适应于陈述语气、语调平缓的句子,语气很重的疑问句等就不能使用句号。如:
11.这是你的面包?
12.李黑,把枪放下!
这两个句子如果都换用句号,那么例11就不是问话了,而是告诉你“这面包是你的”,例12就不是命令的语气,而是向人陈述“李黑把枪放到地上”这个动作了。
(二)平时我们写作文,对句号的使用存在3种不正确的现象。
?
一是用得太少。该用句号的地方不用句号,使语段层次不清,影响表达效果。如:
13.陆峰的凳子坏了,坐上去不小心会跌倒,李志看见了,记在心上,他从家中带来了工具,放学后,大家都走了,他独自一人蹲在教室里,叮叮地修起来。(习作)
例13是由四句话组成的语段:第几句介绍陆峰的凳子坏了,会跌倒,到“跌倒”结束;第二句讲李志记在心上,到“心上”结束;第三句讲李志带了工具;第四句讲李志修凳子。但作者只在段尾用了一个句号,使四个句子各自失去了独立性,整段话层次不清。
二是用得太多。还没有完成一个完整意思的表达就用了句号,破坏了句子的整体性。如:
14.春天,沙枣树伸展着粗糙的树枝。上面覆盖着一片片短小的叶子。叶子上一层细沙一样的东西晶莹发亮。
例14其实是一句话,结尾用一个句号就可以了,但作者用了三个句号,前两个句号中断了句子内部的联系。
三是混用。属于其它语气的句子却用了句号,与其它标点符号相混。例如:
15.是阿米,还是翠芹。不,都不像。
16.李勇朝我喊:“闪开。”轰隆一声,架子倒塌了。
例15“是阿米,还是翠芹”是疑问语气,应该用问号。
例16中“闪开”是命令语气,应该用叹号。
(三)句号在应用中占一个字的位置,紧跟前文书写,不能独立书写在一行的开头。
句号在科技文章中,为了不与零相混而换用一个小圆点(?),位置仍在句尾一个字的右下方。
二、问号
问号和句号一样,表示一句话完了之后的停顿,但用问号的句子必须有疑问的语气。
例如:
1.真气人,鱼儿怎么不上我的钩呢?(小学《语文》第二册《小猫钓鱼》)
2.小白兔,你的菜是哪儿来的?(小学《语文》第二册《小白兔和小灰兔》)
例1例2都是疑问句,表示发话人对事情不了解而向对方提问,要求回答。这是问号的较基本用法。例3是询问别人是否答应自己的请求的问话。例4是见到山那么高,自己能不能爬上去心里没底,这才发出自问。
5.还有什么别的话比这句较简单的话更足以表达我这时的全部感情呢?(小学《语文》第十册《难忘的一课》)
6.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小学《语文》第十册《养花》)
这4个例句,都不是有疑而问。没有疑问还要提问是为了加强语气,强调所讲的内容。例5强调“这句简单的话”的作用──没有别的话比得上它了。例6强调“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是真理。例7强调日出“是伟大奇观”。例8强调“没有看见过这样的总理”。这种“没有疑问而问”的句子叫反问句。
反问句的答案就在句中。用肯定的意思问的,答案是否定的,例5、例8就是这样的;用否定的意思问的,答案是肯定的,例6、例7就是这样的。
9.为什么瓜秧开了花不结瓜?……瓜秧开了花要授粉。小岛远离大陆,没有蜜蜂,也没有别的昆虫。西瓜花没授粉,当然结不了瓜。(小学《语文》第十册《彩色的翅膀》)
10.有人会说,宇宙空间不是大得很吗,那里有数不清的星球,在地球资源枯竭的时候,我们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吗?
科学家已经证明,至少在以地球为中心的四十万亿公里的范围内,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人类不能指望在破坏了地球以后再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小学《语文》第十册《只有一个地球》)
例9和例10这两个句子是设问句,是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回答。问是为了引起读者或听话人的注意和思考,增加表达效果。例9是为了引出不结瓜的原因。例10是为了说明破坏了地球,人类则没有生存的地方。虽然开头是“有人会说”,其实是作者借“有人会说”来提问,引出要人们注意的内容。
11.你想过没有?我们如果没有老百姓的支持,能有今天这个局面吗?我们吃的穿的,哪一样能离开群众的支持?(小学《语文》第十册《毛主席在花山》)
例11共有三个问句:第几句是设问句,虽然是问人,实际是为了强调自己的说话内容而采取的设问形式;第二句和第三句以反问句的形式回答:肯定军队离不开老百姓的支持。
有疑而问的问句和无疑而问的反问句、设问句,都是疑问的语气。所以都用问号。问句往往带有疑问词,像“什么”“甚”“啥”“怎样”“谁”等。也有不含疑问词的问句。
例如:
12.他已经走了?
13.潘光伟在给老师打水?
14.李明?
这三个例子,如果没有问号便是肯定的句子。这类句子在口语中经常出现,但在书面语中,只能靠问号来体现疑问语气。
不过,有疑问词,却不一定是疑问句。口语中,可以靠语气来判断,书面上就必须用标点符号把它表达准确。
例如:
15.那只带头的鸟说:“咱们赶快飞到别处去吧!今天晚上,这里的大山要崩塌,大地要被洪水淹没,不知道要淹死多少人呢!”(小学《语文》第八册《猎人海力布》)
16.一年到头住在一个地方,并不是什么有味儿的事情。(小学《语文》第十册《小青石》)
例15中的“多少”和例16中的“什么”都是疑问词,但这两个句子却不是疑问句,所以不用问号。
从以上举例分析可以看出,问号是表示问句之后的停顿的。是不是问句,用不用问号,这要看是否有疑问,要不要回答或解决,是不是疑问的语气。问句是有疑而问的,要求回答或解决的,语气是疑问的。反问句虽然不一定要求回答,但它有疑问的语气,是借发问的形式来加强语意的。设问句虽然不要求别人回答,但它是用疑问的形式提出来,自己作回答的。
问号,是句子标志符号,一般放在全句的结尾,不然就会割断句子的联系。
例如:
17.诗中哪些语句具体写瀑布,是抓住什么来写的?(小学《语文》第七册《古诗两首》思考?练习)
18.你怎么啦,桑娜?(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穷人》)
例17提出两个问题,第二个问题是承接前一个问题而来,问号用在句末。如果在第几句句尾加上问号,就会隔断句子前后的联系。例18是一个呼语(喊人的话)后置的问句,它可以变成“桑娜,你怎么啦?”在例18这个句子形式下,却不能将问号加在“啦”字后面,如果那样,也会割断前后联系。
下面是两个问号使用不当的句子:
20.这本书是留给王辉的?马威?
21.不是王晴是谁?你说。
例20的本意是“马威,这本书是留给王辉的?”由于在“王辉的”后面用了问号,使我们读后产生了不知道这本书是留给王辉的,还是留给马威的感觉。例21的本意是“你说,不是王晴是谁?”由于问号用在“谁”后,把一个句子变成了两个句子,意思随第二句语调的变化也发生了变化。这两例都是错用问号,隔断了句内意义的联系,才造成词不达意的。
综上所述,问号是句子的标志,是句末停顿符号,表示句子的疑问语气。
当然,我们的老师为同学批改作文,有时在一大段文字上面划了个大问号,有时在某个空白处划一个问号,表示那里有问题。这是问号在使用中的特例。
同学们在使用标点符号过程中,见到问句就加问号,也许不会有多大差错,但也有三种常见的错用现象,要引起注意。
?
(一)是问句却忘了加问号。这一“忘”或使句子变得不伦不类,或改变了语气。例如:
22.我实在想不通,明明是老奶奶不小心撞着了大刘叔,为什么大刘叔还要向她陪礼,还要忙着送她到医院检查。
23.从妈妈手中接过钢笔,问“这是给弟弟买的。”妈妈摇了摇头。
例22“想不通”是有疑问,“为什么”又是疑问词,整个句子是疑问的语气,但句尾却用了句号,使句子变得不伦不类,无法上口读。正确的方法是在文尾加问号。例23的本意是问妈妈这支钢笔是不是给弟弟买的,因为它没有带疑问词,书面上又没有加问号,这个疑问句就变成了陈述句“这是给弟弟买的”,改变了句意。正确的方法是把第几个句号换成问号。
(二)位置不当。
例如:
24.这头毛驴想,是先吃掉东边的那堆草呢?还是先吃掉西边的那堆菜呢?
25.已经放学了吗?这位小同学。
例24用了两个问号,这样一来就是两个问句了。其中词语“是……还是……”是表示选择的连词,说明两个句子是表示选择的问句,连词不应拆放在两个句子中。因此,第几个问号应
培智乐学24小时国际汉语教师资格证服务热线:0755-25781095、0755-25781009微信:13322987831 (余老师)
培智乐学教育国际对外汉语教师培训课程快速进阶拿到证书,一次考试不过可再考一次,拿到证书后推荐国内海外就业。想要考取国际汉语教师资格证的朋友可以点此申请推荐工作机会:http://a.happylearn.net.cn/wenku-visa/ind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