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不该打孩子?答案也许不是该或者不该这么简单。
更需要关注的是:孩子到底会对孩子产生哪些危害?为啥大多数家长都知道不该打,但是情急之下还是会打孩子?如果下次还是想打孩子,父母又该如何处理呢?
针对这些问题,济南思贤军事夏令营有一些建议。
打孩子的两大核心危害!
1.打孩子以为着家长既是给孩子提供安全感的对象,也成为了伤害孩子的对象。
这种矛盾心理时间长了,可能使孩子形成“紊乱型的依恋状态”。这个类型的依恋在很多研究中被发现是跟心理问题息息相关的。
2.被打的孩子,会产生到羞耻、愤怒、胆小等负面情绪。孩子可能会因此害怕以后再不听话就又会被打,产生谨小慎微和委屈的感觉,甚至产生无价值感。
一些经受过家庭暴力的孩子,经常会觉得这边疼,那边疼,但去医院检查,并没有生理上的问题。其实是被打的疼痛感甚至会被他们的身体记忆。所以,小时候被打的疼痛感比较严重的话,可能会被身体记忆并带到成人生活中。
为什么明知道不该打孩子,你还是会打?
很多家长会说:我也不想打孩子,我也不喜欢打孩子,但有时候就会冲动,觉得控制不住有想打孩子的感觉。
1.觉得“打”真的可以让孩子变听话。
2.除了打,别无他法。
3.父母太忙,没有时间、心情和孩子“慢慢聊”。
4.用“打”来树立父母的权威感
5.以惩罚之名宣泄情绪:控制感。
家长自检:以下几种情况,孩子打不得!
在家长被孩子折腾的有内心冲动,情不自禁想打孩子时,就想想以下的几点,让自己冷静下来,进入一个思考的模式,寻找更有效的方式,冷静的看待孩子做的事。
1.想挽回父母权威的尊严,不打孩子。
2.不能区分火气是来源于自己的情绪还是孩子做的那件事情时,不打孩子。
3.如果家长在生气的当时懒得与孩子沟通,不打孩子。
4.能保证孩子一生都不遇到激起他小时候被打时的羞耻感,委屈愤怒的事情吗?不能保证,不打孩子。
5.如果父母觉得孩子的安全感很重要,不打孩子。
6.如果父母希望孩子可以发自内心的听进教诲的话,不打孩子。
不打孩子,那父母要如何教育孩子?
1.作为父母,可以表达对这件事的情绪,促进孩子的反思。
2.家长在与孩子探讨完第1点后,就要让孩子去自行的承担后果,家长再继续跟进孩子承担后果后的感受。
3.限制孩子喜欢的事情。
济南思贤军事夏令营——在体验中学习,在磨砺中成长。七年办学经验,培养感恩、包容、独立、自护、坚强的阳光好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