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武是人生的一种修行

+收藏

求学价: 面议 发布用户:ssshaolinwuxiao

发布时间:2017-07-01 已有62人浏览报名

课程介绍

  小时候看武打片,非常羡慕他们可以飞檐走壁、呼风唤雨,既可在竹林中穿越,又可在水上行走,英姿飒爽的身躯,眼花缭乱的招式……有多少人也希望有朝一日能成为他们,变得无比强大,能保护我们身边的亲人、朋友、爱人,甚至成为能锄强扶弱、拯救世人的英雄。武者,修其心志,养其气息,练其肌体,升其精魂。习武是人生的一种修行。http://www.sls11.com/

  对武者的崇拜,植根于我们内心的英雄主义情结。每一个人的内心都住着一个武者——它象征着强大的体魄,坚忍的灵魂——蔑视对手、冷酷无情、两眼放光、极度专注,使进浑身力气把对手放倒;把对手KO的感觉很爽,如同上了天堂。

  人作为高等动物,本是从弱肉强食的大自然中进化和成长而来,自带攻击性的本能;可人性不同于动物性,人懂思考,用灵魂感知世界,用劳动的双手改变世界;成为真正的武者,除了会打,还得会思考、会做人,“魂”、“魄”并全。尚武,是人的本性;

  人的一生都在努力地成为它自己。《霸王别姬》里说:“要想成角儿,就得自个儿成全自个儿。”唱戏的过程是在寻找自我,习武也一样,拳拳到肉,步步惊心,不留退路,释放自我潜能,直至看到内心真实的自己。

  习武,必须专注于内心,身心合一,才能打出好的拳法。当功力在身体上的每一寸的肌肤,每一段血脉中开始生存并之后,人的心,也会随之而改变;拳法在什么样的心态中成长,那么拳法就会变成什么样,而拳法变成什么样,内心也就一定会变成什么,甚至,相貌也有可能随之改变。要知道,改了心,就是改了命数。

  习武,不是瞎打瞎练,更讲求“内功”。功力与力量不一样,力量,搬石挑担的死力,而功力则是长期对功夫的修炼而累积得来的特殊功劲。所以,武术界总说:“见过以小胜大的,没见过以弱胜强的。”在武术中,只要是真正光明正大的交手,就得看双方的修行程度,没有半点侥幸可言。

  论“功”,不管是国外的跆拳道、泰拳、空手道、摔跤,还是国内的散打、太极、少林武功,都是相通的:

  太极拳是以中国传统儒、道哲学中的太极、阴阳辩证理念为核心思想,集颐养性情、强身健体、技击对抗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结合易学的阴阳五行之变化,中医经络学,古代的导引术和吐纳术形成的一种内外兼修、柔和、缓慢、轻灵、刚柔相济的中国传统拳术。它作为一种技击术,以“引化合发”为主要技击过程。技击中,由听劲感知对方来力大小及方向,“顺其势而改其路”,将来力引化掉,再借力发力,其特点是“以柔克刚,以静待动,以圆化直,以小胜大,以弱胜强”。

  看《摔跤吧!爸爸》,攻守对垒并不以力量取胜。摔跤,“跤”是相互胶着,持续牵制靠力量;“摔”须靠技巧,借力打力很重要。初学者要练习扎实的基本功,特别要加强腰腹和腿部的力量和灵活性练习。还要注意动作迅速和上下肢的协调配合,做到“眼似闪电,腰如盘蛇,脚似钻”,“动作要像打闪纫针”。

  跆拳道,起源于朝鲜半岛,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腿法为主,拳脚并用;强调呼吸,发声扬威;动作追求速度,力量和效果,以击破为测试功力的手段;以刚制刚,方法简练;礼始礼终,内外兼修。跆拳道特技较需要的不是身体,而是心理,克服心理障碍,慢慢练习不能急于求成。

  至于拳击,虽是国外的格斗术,需要肌肉的强大爆发力,也讲松活。国内许多搏击爱好者打沙包以拳重为荣,这可错得大了,应该是要用腰胯将手臂送出去,撞击在沙包上,不重,但是力量透得很深。

  追本溯源,习武重在修行。泰拳虽被称为“较强格斗技”,以力量与敏捷著称,但在泰拳的训练过程中,凡是正式修炼泰拳的拳手,在生活和操行方面都要依循严谨的修炼规律,并遵从所属拳馆师傅的师诲,接受正规泰拳武术系统的练习程序,才能拥有坚强的体魄、敏捷的反应。泰国职业拳师常被称颂为各类运动中体形与状态较优异的运动员,实是高度体育纪律的效果,所以泰人常以其拳术为自豪。

  现代各种武术和格斗技,已然不只是体魄的较量,更是人与人之间修行的较量。灵敏的反应,爆发的力量,稳定的心态,都是一个的格斗者或武者要具备的素质;而真正的大家,更加要有领悟和包容的智慧,以及一颗追求和平兼爱的心。

  愿习武者都可以从习武中收获快乐,得到修行,成为真正的自己。


显示全部

学校介绍

河南嵩山少林寺教育集团

认证机构

黄金会员5年

查看信用档案

学校人气度:628

河南嵩山少林寺教育集团坐落在全国武术之乡、旅游圣地——登封嵩山少林寺风景区,学院在少林寺地区是一家正规的国家公办现代化文武双修武校。学院以发扬少林功夫为己任,先后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人才。学院自创办以来,得到95%以上的学生及家长的好评,并曾多次受到各级政府的嘉奖及好评。
进入学校主页

相关课程

加载更多

热门推荐

新闻资讯

加载更多

QQ咨询

微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