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班2015年全面对青少年开放

+收藏

求学价: 面议 发布用户:pxfaizy

发布时间:2017-06-24 已有1558人浏览报名

课程介绍

             国学班2015年全面对青少年开放

           

     引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向往)之,此大学之道也。

    ——《学记·礼记》      

2015124日国学少年班正式开班,由“古文字学学科带头人”的社科院博导冯时全面授课,需要报班的同学们赶紧行动吧。

        【致学生】

无论你是大脑里充满古典浪漫气息的现代版莎士比亚,还是头皮下密布着千丝万缕逻辑神经的少年华罗庚,你都可以来学习品鉴我们的正统国学。从盘古开天辟地到唐宋元明清,从甲骨文到小篆再到楷体,从古文字起源到古文字简化及其音韵和内涵,无一不是汇集古人之大智的。

学习传统国学,几年之后,等你上了大学,又或是毕业了和三五好友一起聚会时,你的举手投足间都会格外清新脱俗,周遭好友都会很想和你一起抒怀畅谈。也许,你会担心学了传统国学,整个人会不会变得古板老沉,那你是杞人忧天了。我们的国学老师冯时已年近古稀,他研究了一辈子的古文字学,可他的授课现场确是分外有趣,毫无一丁点的枯燥之意。

你喜欢古代历史吗?想知道名人将相成功背后的故事吗?想拥有洞察一切的敏锐力吗?那赶快一起来学国学吧!!!

   【致家长】

父母的爱并不能被孩子所接受和认可,这让很多父母大失所望。在现实生活中,许多父母急功近利,恨不得能让孩子一下子就成才扬名,因而采取一些条条框框约束孩子,不许这样,不许那样,并且还冠冕堂皇地说这么做都是为孩子。作为孩子,他的智力和认知水平是有限的,要他体谅父母的这种苦心并付诸行动未免要求过高。在孩子们的眼中,爱不是训斥,不是因学习成绩不好或是做错了事导致的拳棒相加;而是一个亲切的拥抱,和风细雨的交谈,循循善诱的开导,一个淡淡的微笑和一点小小的安慰。
古人的智慧不是只言片语可以说清的,学国学有什么用?它能使我们掌握世间万物的规律,从而知进退懂礼仪,提高自身的素养,深谙为人处世的道理,当你的内心变得足够强大时,那所谓“得与失”的较量都会在你的掌握之中。  

【导师介绍】

 冯时:

    195810月生于北京市。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毕业。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考古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暨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特殊学科“古文字学”学科带头人,《考古学报》副主编。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古文字研究会理事,中国郭沫若研究会常务理事等职。

    从事古文字和天文考古学研究,发表论著、论文70余种。入载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世界名人录》及美国传记协会《世界五百名人录》。在天文考古方面将中国天文考古学有确证可考的历史自过去的公元前1000年提前至公元前4500年。所撰《中国天文考古学》在理论与实践方面初步建立了中国天文考古学体系。为中国文明起源的研究开辟了新的途径。主要代表作:《中国天文考古学》、《中国古代的天文与人文》、《出土古代天文学文献研究》、《古文字与古史新论》、主编《金文文献集成》。

    

【报名咨询】

授课地点:上海金城文物艺术专修学院(普陀区真光路14733号胜益商务中心8楼)

凡是凭学生证(初中、高中、大学等学生证皆可)来报名的同学,都可享受如下的优惠(二选一)。

优惠一:凭学生证来报名的学生,来学院上课可以携带一名家长,携带人员是免学费的。

优惠二:凭学生证来报名的学生,学费享受7折的优惠。

 

  

部分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的天文与人文教学大纲

第几讲 中国古代的天文与人文导论

冯时:《中国天文考古学》;

冯时:《中国古代的天文与人文》;

*《史记•天官书》。

第二讲 西水坡宗教遗迹所见传统宇宙观

冯时:<天文考古学与上古宇宙观>,《中国史新论》,中央研究院、联经出版公司,2009;

*录影-《探索•发现》濮阳星图之谜(又名:6500年前的祭祀:地下星图)。

第三讲 中国古代天文学与传统时空观

冯时:《中国古代的天文与人文》第几章<论时空>

冯时:《中国天文考古学》第四章第二节<圭表测影>、第三节<秦汉日晷研究>、第六章第四节<河南濮阳西水坡45号墓诸遗迹的天文学研究>

*《尚书•尧典》、《周礼•地官•大司徒》、《周髀算经》、《淮南子•天文训》。

第四讲 中国古代天文学与传统祭祀制度

冯时:《中国天文考古学》第七章<早期宇宙模式>

冯时:《中国古代的天文与人文》第五章<古代天文学与古典数学>

第五讲 中国古代的圭表致日活动- 山西襄汾陶寺遗址IIM22槷表

冯时:<陶寺圭表及其相关问题>

第六讲 中国古代天文学与原始宗教观-安徽蚌埠双墩春秋钟离君柏墓解读

冯时:<上古宇宙观的考古学研究—安徽蚌埠双墩春秋钟离君柏墓解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82本第3分,2011;

*《礼记•月令》、《淮南子•时则训》、《管子•四时》、《管子•五行》。

第七讲 璇玑与中国古代的天帝形象

冯时:《中国天文考古学》第三章第二节二<天极与极星之原始>、五<太一与帝俊>

冯时:《中国古代的天文与人文》第二章<礼天与祭祖>、第三章<封禅文化研究>

第八讲 中国古代天文学与政治制度

冯时:<“文邑”考>,载《考古学报》20083期。

第九讲 中国古代天文学与传统阴阳观(I

冯时:《中国天文考古学》第二章第二节<天文占验>、第四章第几节<候气法钩沉>

*《礼记•月令》。

第十讲 交泰观的探索

冯时:《中国天文考古学》第三章第二节三<早期北斗遗迹>、四<新石器时代礼器图像中猪母题的天文学阐释>;

冯时:《天地交泰观的考古学研究》,《出土文献研究文集初集》,台湾大学出版中心,2005年。

第十一讲 四象的起源

冯时:《中国天文考古学》第六章第五节<四象起源考>

第十二讲 谈二十八宿的起源及古代名物制度-二里头遗址出土绿松石龙形器研究

冯时:《中国天文考古学》第六章第几节<星与象>、第二节<二十八宿起源研究>、第三节<古老的天官体系>

冯时:<二里头文化“常旜”及相关问题>,载《考古学集刊》第17集,20103月。

第十三讲 中国古代天文学与传统阴阳观(II

冯时:<《周易》乾坤卦爻辞研究>,载《中国文化》2010年秋季号。

第十四讲 中国古代天文学与传统阴阳观(III

冯时:《中国天文考古学》第八章第三节<殷墟易卦卜甲研究>;

*顾颉刚:<周易封爻辞中的故事>,载《燕京学报》1929年第6;

*闻一多:<周易义证类纂>,载《古典新义•闻一多全集》;

*张政烺:<试论周初青铜器的易卦>,载《考古学报》19804期。

第十五讲 中国古代天文学与传统阴阳观(IV

冯时:《中国天文考古学》第八章第几节<“太极图”真原>、第二节<重睹“洛书”>;

*《周易•说卦》。

第十六讲 中国古代天文学与古典哲学观

冯时:《中国古代的天文与人文》第四章;

冯时:<战国楚竹书《子羔•孔子诗论》研究>,《考古学报》20054;

冯时:<西周金文所见「信」、「义」思想考>,《文与哲》(台湾)2005年第6期;

*《礼记•经解》、《韩非子•解老》。

中国古代的历史文献学教学大纲

第几章 绪论

第几节 历史文献学概论

一、中国古代文献的发展

二、文字的起源与多文种文献

三、史籍体例

四、中国传统史料的特点

五、历史文献的整理与分类

六、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的关系

七、对古书的认识

第二节 学习文献的基本知识和方法

一、目录学

二、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

三、考古学

四、史料的搜集

五、史料的鉴别与辨伪

第二章 群经史料

第几节 经学概论

一、经学简史

二、经的形成与发展

三、经的注疏

四、经的争论

1.经今古文学之争

2.齐学鲁学之争

3.师法家法之争

4.官学私学之争

5.汉学宋学之争

五、经的学习

第二节 易经

一、 易的形成与流传

1.筮法的起源

2.早起数字卦

3.上下经与易传的年代

4.两汉今文易与古文易

5.今文易之亡佚与郑、王易学的传播

二、今本易与考古发现的简帛本易

三、易之体例

四、易学的基本知识

五、易之史料价值

第三节 书经

一、尚书的流传与师承

二、尚书的今古文问题

三、尚书的版本

四、尚书的篇目及其争论

五、泰誓问题

六、尚书的体例

七、尚书的注疏

八、清人的尚书辑佚

九、梅本古文尚书与孔传的辨伪

十、尚书的史料价值

第四节 诗经

一、诗之形成及流传

1.孔子对与诗的整理

2.毛诗与三家诗

二、诗的体例和年代

1.

2. 小雅与大雅

3.

三、诗序问题

四、今诗与逸诗

五、诗之注疏与研究

六、诗之史料价值

第五节 三礼

一、周礼的形成与流传

二、周官与考工记

三、仪礼的形成与流传

四、仪礼的今古文问题

1. 出土文献与今古文仪礼

2.今文仪礼的篇目与篇次

五、仪礼的校勘

六、礼记名义

七、出土儒家文献与礼记的关系

八、二戴记的形成

九、二戴记的篇目

十、二戴记篇目解题

十一、三礼的注疏与研究

十二、三礼的史料价值

第六节 春秋经传

一、春秋名义

二、春秋经传的记事范围

三、孔子与春秋的关系

四、战国时的春秋学

五、出土文献所见春秋学著作

六、春秋经的史料价值

七、春秋三传异同

八、左传的创作及其作者问题

九、左传的成书年代

十、左传的流传

十一、公羊传的流传

十二、谷梁传的流传

十三、春秋三传的注疏与研究

十四、春秋三传的史料价值

第七节 论语

一、论语名义

二、论语的流传与版本

三、论语的篇目问题

四、论语的注疏

第八节 孝经

一、孝经的时代与作者

二、今古文之篇目与流传

三、孝经的注疏

第九节 孟子

一、孟子的作者

二、孟子的篇目

三、孟子的注疏

第十节 尔雅

一、尔雅的成书年代

二、尔雅的内容

三、尔雅的训释方法

四、尔雅的注疏

第三章 诸子史料

第几节 诸子概论

一、诸子的意义及范围

二、诸子的著述及史料

第二节 老子

一、老子的争论

二、老子的思想

三、老子的版本

第三节 墨子

一、墨子的篇目与内容

二、墨子的史料价值

第四节 管子

一、管子的作者与体例

二、管子的篇目及内容

三、管子的史料价值

第五节 商君书与韩非子

一、商君书的篇目及价值

二、韩非子的篇目及内容

三、商君书与韩非子的史料价值

第六节 吕氏春秋

一、吕氏春秋的编著

二、吕氏春秋的篇目及内容

三、吕氏春秋的史料价值

第七节 孙子兵法与孙膑兵法

一、孙子兵法的著作

二、孙子兵法的篇目

三、孙子兵法的注释、辑佚与版本

四、孙膑兵法的著作

五、孙膑兵法的篇目

第四章 先秦杂史史料

第几节 国语

一、国语的编者及内容

二、国语的版本

三、国语的注疏与研究

四、国语的史料价值

第二节 战国策

一、战国策的编纂及内容

二、战国策的古今本问题

三、战国策的注释

第三节 竹书纪年

—、汲冢竹书与竹书纪年

二、竹书纪年的整理与流传

三、竹书纪年的古今本问题

四、竹书纪年的注释与辑佚

五、竹书纪年的史料价值

第四节 世本

一、世本的编纂与体例

二、古本与古注本

三、世本的辑佚

四、世本的史料价值

第五节 逸周书

一、逸周书名义

二、逸周书的编纂

三、逸周书的篇目

四、逸周书的版本

五、逸周书的注释

六、逸周书的史料价值

第六节 山海经

一、山海经名义

二、山海经的成书年代

二、山海经的内容及版本

四、山海经的注释与研究

五、山海经的史料价值

第七节 穆天子传

一、穆天子传的体例及内容

二、穆天子传的史料价值

第五章 正史史料

第几节 正史概论

一、正史的产生

二、正史的意义

三、正史的发展

四、正史的研究

五、正史的版本

第二节 史记

一、史记的草创与编写

二、史记的史料来源

三、史记的体例

四、史记的补编

五、史记的史料价值与文学价值

六、史记的注释与版本

第三节 汉书

一、汉书的草创与完成

二、汉书的体例

三、汉书的特点与史料价值

四、汉书的注释与版本

第四节 后汉书

一、东观汉记与诸种后汉史书

二、范晔后汉书的编著

三、后汉书的体例与注释

四、后汉书的史料价值与文学价值

五、后汉书的版本

第五节 三国志

一、三国志的编著及体例

二、三国志裴松之注

三、三国志的史料价值

四、三国志的注释与版本

第六节 宋书、南齐书和魏书

一、宋书的编著及特点

二、南齐书的编著及特点

三、魏书的编著及特点

第七节 唐前五代史

一、唐前五代史的修撰

1.《梁书》的编修及其特点

2. 《陈书》的编修及其特点

3. 《北齐书》的编修及其特点

4.《北周书》的编修及其特点

5. 《隋书》的编修及其特点

二、五代史志和隋书志

三、唐前五代史的史料价值

第八节 晋书

一、晋书编修及其材料来源

二、晋书的特点

三、晋书的史料价值

四、晋书的校注

第九节 南史与北史

一、南北史编修

二、南北史的特点

三、南北史的史料价值

四、南北史的脱补

第十节 旧唐书与新唐书

一、编修及其材料来源

二、唐书的体例

三、唐书的特点

四、唐书的史料价值

五、唐书的版本

第十一节 旧五代史与新五代史

一、旧五代史的编修

二、旧五代史的辑本

三、旧五代史的编目与特点

四、新五代史的编著目的

五、新五代史的材料来源

六、新五代史的编目与特点

第十二节 宋史

一、宋史的编修与材料来源

二、宋史的篇目

三、宋史的特点

第十三节 辽、金、元史

一、辽史的编修及其价值

二、金史的编修及其价值

三、元史的编修及其价值

第十四节 明史

一、明史的编修及其材料

二、明史的篇目

三、明史的史料价值

第十五节 新元史

一、明清学者的元史研究

二、新元史的编著

三、新元史的篇目

四、新元史的史料价值

第十六节 清史稿

一、清史稿的编著及其材料

二、清史稿的篇目

三、清史稿的史料价值

第六章 编年体史书的重兴和影响

第几节 资治通鉴和胡注

一、资治通鉴的编著

二、资治通鉴的体例

三、资治通鉴的学术价值

四、资治通鉴与胡三省注

五、资治通鉴的版本

第二节 通鉴体史书的影响

二、 续资治通鉴长编及同类史书

二、 续资治通鉴和明代的编年体史书

三、 实录

四、 纲目体史书

五、 纪事本末体史书

第七章 典志体史书

第几节 通典

一、通典的编著

二、通典的体例

三、通典的史料价值

第二节 通志

一、通志的编著

二、通志的体例

三、通志的史料价值

第三节 文献通考

一、文献通考的编著

二、文献通考通志的体例

三、文献通考通志的史料价值

第四节 三通的版本(未完待续...)

显示全部

学校介绍

金城文物

认证机构

黄金会员5年

查看信用档案

学校人气度:2051

上海金城文物艺术专修学院

  中国文物教育第几品牌


  上海金城文物艺术专修学院是中国专业从事高端文物教育的独立学院,业内鼎级导师授课,颁发权威证书。关注微信jcart88免费试听,联系电话: 021-52758487。

  学院自建立以来系统创立了《考古与文物研究博士生课程班》、《考古与文物硏究生课程班》、《中国文物研究硕士生主要课程班》、《历史文献学班》、《文物学家班》、《中国古代玉器专业班》、《中国古代瓷器专业班》、《中国古代青铜器专业班》、《中国古代书画专业班》、《全球艺术品专业班》、《彩色宝石专业班》等经典课程体系。

学院现任院长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著名考古学家、博士生导师刘庆柱先生,学院在职和特聘的专家中有博士生导师十五人,硕士生导师三十五人以及各省、市文物专家共计八十余人。

  学院拥有雄厚师资,尤其注重课程体系研发和创新。学院成立了金城学院学术委员会,该委员会由文物、史学、考古、美术等门类著名学家、教育家组成,专门主持教育改革和课程研发等日常工作。学院研发的精品课程体系填补了许多项国内文物教育的空白,并引领着文物教育改革的纵深发展。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是金城文物学院的职业操守和道德准绳,并且十年如一日。学院学生来自于世界五大洲。拥有不同的民族,不同的信仰和不同教育背景的金城学子们冲着对中国古代璀璨文明的挚爱,不远千里来学院求知,部分学生完成一年系统学习需要奔波数万公里,更何况大部分学生已连续就读了许多年,就读时间较长的学生已超过了九年。学院永远怀着感恩的心来善待南来北往的学生,的学生加上优质师资构成了金城的基石。

  我们永远追求较高的教育质量,较大限度地回馈是金城一贯的宗旨。学院成立近十年来已成功培训出了一大批的艺术品经纪人、鼎级收藏家、大学学者、相关行业企业家、文博行业管理精英等等。他们活跃于世界各地,传播着中华文明的种子,同时也为母校向世界传递一种正能量。学院向往的境界是"止于至善",在传道授业的同时让学生们懂得去伪存真,体悟为人之道,这是学院日臻完善的教育系统的核心理念。

  金城的教育方法在中国文物教育界是独一无二的,考古学通论、美术史论、古代文献学、古文字学、古代纹饰学等率先运用到课程的前段,在为学生打好基础后才开始进入专业课程的学习。有了坚实基础后面的课程就不会偏题和脱节。在进入专业课程期间我们会定期安排学生到考古工地和文物库房进行高强度的实习,让学生对古代文物有一个直觉的感悟,鉴定技术的培养是建立在科学考古出土器物上的。金城学院对应的考古基地有十几处之多。学院自身也拥有数千件文物精品标本,在全国文物教育行业名列前茅,学生足不出户即可边观赏边学习。在专业课程教学上金城也是区别于其他学校的,我们的授课教授基本上都来自于各学科前三名专家。著名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古文献学家、天文考古学科创始人冯时教授一人全程讲授的二年制《文物学家班》、《历史文献学班》是金城经典的教学案例。金城的教育研发已经进入了快车道,全新大量的高品质课程正在竭诚服务于广大学生。


进入学校主页

相关课程

加载更多

热门推荐

新闻资讯

加载更多

QQ咨询

微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