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起,学校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江苏省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2002年更名为江苏工业学院。2010年,经教育部批准正式更名为常州大学。2011年,江苏省人民政府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成功签署共建常州大学协议。历经三十五年的建设和发展,学校成为一所以工学、理学、管理学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具有以“产学研”结合为鲜明特色的普通高等院校。 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0000余人(其中,研究生1500多人),成人教育学生8000多人,设立15个二级学院以及继续教育学院、怀德学院。2003年以来先后取得博士人才培养项目、硕士学位授予权、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以及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授权单位,现有1个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博士点,10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9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5个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有62个本科专业,涵盖工学、理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法学、艺术学、医学、农学以及教育学等十大学科门类。有1个省优势学科,2个部重点学科,5个一级学科省重点(培育)学科, 4个省科技创新团队,4个省重点实验室,10个省级工程中心。有3个特色专业,2个省级品牌专业,7个省级特色专业,7个省级重点专业,16门省级精品()课程,1个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部精品教材,11部省级精品教材,1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省级教学团队,14项省级以上高等教学成果奖。2006年,学校顺利通过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并获得。 学校学科发展态势良好,科研实力增势强劲。2012年,科研经费到款超过1.5亿元,同时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2项、国家社科基金4项。2006年以来,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研成果奖60多项。专利申请量进入全国高校百强,2012年申请专利927项,授权发明专利数达到151项。据省教育厅统计,学校绝大多数科技指标在省内128所高校中排名在前10%。学校被省政府评为“十一五”获重大科技成果奖励成绩显著高校,三次被评为“省科技工作先进高校”,同时被评为“2008—2009年全国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合作单位”。学校技术转移中心入选科技部技术转移示范机构,成为平台;“光伏科学与工程协同创新中心”成为首批省高校协同创新中心。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重视对外交流与合作,先后获得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和省级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基地。以中外合作、学术交流以及科研合作为重点,积极推进国际化人才培养战略,先后与加拿大圣西维尔大学(St. Francis Xavier University)和爱尔兰国立大学梅努斯(National University of Ireland Maynooth)等高校开展合作办学,与美国、日本、俄罗斯、芬兰、瑞典、英国以及西班牙等国家知名大学建立了交流与合作。同时,学校积极为国家支柱产业、地方经济建设及社会发展服务,与各级地方政府、各类企业等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