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自学考试?

+收藏

求学价: 面议 发布用户:gsndzk

发布时间:2010-07-31 已有4631人浏览报名

课程介绍

什么叫自学考试?

 

 

 自考在线咨询QQ:1057645492 王老师

 网址:http://gsnydx.blog.163.com/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创立于 1981 年,是对自学者进行以学历考试为主的高等教育国家考试,是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国家考试相结合的高等教育形式。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不受性别、年龄、种族和已受教育程度等条件的限制,均可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参加自学考试。

    20 世纪 70 年代后期,十年动乱刚刚结束,百业待兴,全党全国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国家要发展,社会要人才。但是,当时普通高等学校的招生规模难以满足社会和人民群众十年累积下来的强烈的教育需求。为了改变这种状况,邓小平同志早在 1977 年就提出:“教育还是要两条腿走路,就高等教育来说,大专院校是一条腿,各种半工半读的和业余的大学是一条腿,两条腿走路。”在邓小平同志这一思想的指导下, 1978 2 月,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几次全体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我们要建立适当的考核制度,业余学习的人们经过考核,证明达到高等学校毕业生同等水平的,就应该在使用上同等对待。”会后,国家教育部即着手组织研究建立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

1981 1 13 日,国务院批转下发教育部制定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试行办法》,标志着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的正式建立。经过北京、上海、天津、辽宁等地的试点,到 1985 年,全国除台湾省以外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包括军队)都开展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工作。

1988 3 3 日,国务院颁布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暂行条例》,对自学考试制度的性质、任务、地位、机构、开考专业、考试办法、毕业生使用等,以国家行政立法的形式作出了明确规定。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自此走上了法制化轨道,得以健康、顺利发展。

1999 1 1 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国家实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经考试合格的,发给相应的学历证书或者其他学业证书。”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纳入我国高等教育的基本制度,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在我国高等教育中的地位。

20 多年来,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展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凭借其“开放、灵活、投资少、效益高、宽进严出”等特点和严格的质量标准、规范的管理体制,自学考试吸引了社会上众多的有志之士加入自学成才的行列,考试规模持续扩大,各项具体制度不断完善,职能逐步扩展,服务领域逐渐拓宽,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选拔了大批专门人才,赢得了良好的社会信誉,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果。李鹏同志曾对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给予高度评价,他说:“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作为鼓励自学成才的学力检验制度是成功的。我们应该给予充分肯定。建立这项制度不是权宜之计,要长期坚持下去”。

据统计,截止到 2002 年底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已开设专业 307 个,覆盖 11 个一级学科门类。考试课程达 2000 余门。人才培养层次包括专科、本科以及部分职业证书考试,较好地满足了社会对多种人才培养的需求。全国自学考试累计报考人数近 4000 万,累计报考科次达 3 亿,累计培养各层次毕业生 510 万人。也就是说,全国平均每 37 人中就有 1 人参加过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自学考试已成为我国规模较大的社会化开放式高等教育形式。李岚清同志对自学考试给予了充分肯定,他指出:“实践证明,自学考试制度是发展中国家办大教育的有效形式,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一项创举”。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拥有一套较为完善的规章制度和操作程序。全国统一考试实行标准化、科学化管理,命题管理制度科学规范;推行全国统一的考务考籍计算机管理系统,实现了成绩处理及档案管理制度化、信息化;使用全国统一式样的毕业证书并实现毕业证书的电子注册、备案;统一考务管理规则,监考人员培训上岗,纪律严格、组织严密。保证了人才培养的规格,确保了毕业生的质量。

自学考试要求考生以自学为主,强调学习者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培养了考生自学的能力和自强不息的精神以及坚忍不拔的意志,而正是这些的品质使得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积极进取,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世界上越来越多的高等学校和高等教育机构承认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课程合格证书、学历证书和学位证书。众多持有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合格证书、学历证书和学位证书的中国公民,在世界各国许多高等学校里继续学习深造。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实施,调动了大量教育资源投入到自学考试的助学工作中去。不仅普通高校,还有成人高校、民办高校、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及公民个人,在个人自学的基础上,开展了广泛的社会助学活动,为自学者提供辅导,帮助他们完成教育过程。社会助学活动的蓬勃发展,也促进了上述各种教育形式的改革和发展。这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社会急需人才与国家投入相对不足的矛盾。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的建立与实施,对于促进社会好学向上风气的形成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着深远的意义。正如陈至立同志 1998 年在纪念国务院《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暂行条例》颁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的:“对自学考试的评价不应仅仅看其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多少合格人才,而更应看到由于这一制度的建立,极大地激发了广大有志青年奋发学习的热情,调动了社会力量办学的积极性,为改变社会风气、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保持社会的稳定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近几年,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不断拓宽服务领域、扩大服务面向。积极发展农村自学考试,为农业生产、乡镇企业、农村人员向城镇转移服务;大力发展非学历证书考试项目,主动适应劳动准入制度和继续教育发展的需要等等,都成为自学考试主动适应终身学习和建立学习型社会要求的重要举措。此外,它还接受财政部、司法部、信息产业部、公安部等 19 个国务院部委的委托,合作开考了 32 个专业,为行业部门培养了大批专门人才,并与英国剑桥大学考试委员会( UCLES )、美国教育考试服务处( ETS )等外国著名考试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共同设计、开发了一些适应我国国情和需要、可以在多个国家通用的证书项目。

伴随着我国政治、经济及教育体制改革的步伐,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成功地趣闻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显示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展望未来,自学考试作为发展我国终身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将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扩大服务面向,为多种形式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显示全部

学校介绍

甘肃农业大学自考

认证机构

黄金会员5年

查看信用档案

学校人气度:5805

 

甘肃农业大学的前身是194610月创建于兰州的国立兽医学院,是当时国内的兽医高等学府,首任院长为我国著名兽医学家、兽医教育家及现代兽医学奠基人之一盛彤笙院士。1950年,学校更名为西北兽医学院;1951年,更名为西北畜牧兽医学院。在建校之初,一批留学海外的学者放弃优越的生活条件,来到祖国的西部,立志于祖国畜牧兽医事业,开创了我国畜牧兽医高等教育事业的崭新局面,培养了我国第几批畜牧兽医事业的高级专门人才,造就了一大批国际、国内知名的专家学者。1958年,学校与筹建中的甘肃农学院合并成立甘肃农业大学,并迁往武威黄羊镇办学。在迁往武威黄羊镇办学的28年内,学校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以自力更生的创业精神,严谨的治学态度,突出的人才培养成就赢得了社会的赞誉。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学校迁回兰州市办学。198410月,在当时财政投入十分有限的情况下,面对一片荒滩,全校师生万众一心,迎难而上,从一砖一瓦、一草一木建起,开始了学校办学史上的又一次艰苦创业。1986年秋季,在新校址招生。在此后的20多年里,一边搞建设,一边抓教学,学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经过长期的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学校现已发展成为一所以农科为优势,多学科发展的高等农业院校。

 

学校地处规划中的兰州市新城区中心,占地总面积247.48公顷,其中校园面积87.98公顷,建筑面积43.67万平方米;拥有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133个;学校固定资产总值48,930.11万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值10,511.27万元;有植物生产类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和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各1个,校级实验教学中心16个。图书馆文献资源总量318.84万册,并建有180台机位的电子阅览室;1997年,建立了校园网,经过教育部西部大学校园计算机网络建设工程”项目的实施,全校信息点数增至6,000多个,校园网出口总带宽达300M;建有体育馆、田径场、足球场、网球场等各类体育设施及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基地。

 

现设有16个学院(教学部),47个本科专业,1个重点学科、1个农业部重点学科和12个省级重点学科;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9个博士学位授权点,43个硕士学位授权点,覆盖农学、工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医学等学科门类,形成了农科专业与非农专业相互协调、结构合理、特色明显的学科专业布局和层次完备的人才培养体系。

 

63年的办学历史上,学校名师云集,群贤毕至。盛彤笙、朱宣人、廖延雄、杨诗兴、任继周、谢铮铭、陈北亨、胡恒觉、赵有璋、刘孟洲等一批国内名家,在大西北艰苦的环境中,潜心学术,专心执教。他们的精神激励着学校一代又一代教师扎根陇原,竭诚奉献。今日的甘肃农业大学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学历层次高、业务素质好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1445人,专任教师849人,其中教授(研究员)116人,副教授(副研究员、高级实验师等)263人,讲师(工程师、助理研究员等)236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兼),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3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1人,农业部全国农业科技推广标兵”1人,农业部小麦专家指导组成员1人;甘肃省科技功臣”1人,甘肃省特聘科技专家4人,甘肃省“333科技人才工程计划”21人,甘肃省“555创新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37人,甘肃省省属高校跨世纪学科带头人25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8人。

 

学校一贯重视本科教学工作,把人才培养作为学校的根本任务常抓不懈。近年来,学校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3+4+5”新的课程体系;不断改革教学运行机制,建立健全了实践教学运行体系,教学质量监控机制日趋完善,教学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十五以来,先后有2项教学成果获国家二等奖,7项获省级一等奖,8项获省级二等奖;有1门课程被评为精品课程,17门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学校主编规划教材25部,副主编国家规划教材、教育部面向21世纪课程改革教材等54部,参编97部,各类获奖教材39部。

 

“十五”以来,学校承担各类科研项目721项,有96项研究成果获奖。其中,省(部)级奖49项,申请专利26项。出版专著124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598篇。其中,在SCI等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57篇。目前,全校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863”计划、“97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在研项目292项,总经费达1.5亿多元。在草业科学、动植物育种和种质资源的保护利用、生物技术、节水农业、农产品加工与开发、旱作农业与生态恢复、动物疫病防治与生物疫苗研制、动物胚胎工程、设施农业和农村经济重大问题等方面,取得了一大批重要的研究成果,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和地域优势的科研领域。建成了以“甘肃省作物遗传改良与种质创新重点实验室”、“甘肃省畜产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甘肃省牛羊胚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甘肃省现代养猪工程技术中心”等为核心的科技研发平台。

 

学校面向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招生,办学规模逐年扩大。63年间,学校先后培养了6万多名各类人才,许多已经成为我国科技、教育、管理等各条战线上的骨干力量。他们当中有在分子进化理论研究中取得辉煌业绩的首位华人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杨子恒,在禽流感防治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青年女科学家陈化兰,在人类乳腺癌和子宫内膜癌发病机理研究方面具有重大建树的教育部长江学者尚永丰等。多年来,学校的毕业生因基础扎实、作风朴实、工作踏实、综合素质好、动手能力强、善于与人合作、特别能吃苦而受到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赢得了社会的普遍认可。

 

学校重视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同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英国、德国、法国、日本等国家的20多所大学和科研机构保持着学术交流关系,并与美国等国家合作成立了中美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中美1+2+1人才培养计划6个合作办学项目的实施,使我校学生能够充分利用优质国际教育资源,丰富阅历,增长才干。

 

63年来,学校不断开拓进取,不断发展壮大,不断向高水平迈进,形成了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优良校风。学校发展中取得的每一个进步,都彰显了甘肃农业大学自强不息,奋发有为的精神。这种精神是学校取得今天成绩的强大支撑,也是学校继往开来的不竭动力。

 

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学校制定了“建设以农科为优势、多学科发展的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发展目标,提出了“坚持改革创新,科学管理,优化人才培养体系,拓展科学研究领域,增强服务社会功能,实现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相协调”的办学思路,各项工作在改革中发展,在创新中前进。今日的甘肃农业大学必将含弘光大,继往开来,坚持“以人为本,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弘扬“自强不息,奋发有为”的甘农精神,秉承“敦品励学,笃志允能”的校训,锐意进取,勇于创新,造福社会,普惠民生。

进入学校主页

相关课程

加载更多

热门推荐

新闻资讯

加载更多

QQ咨询

微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