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到随学/常年招生
周末班
福建农林大学函授报名
福建泉州泉州市详细地图
15959040380
课程介绍
没有高中或是中专毕业在可以报考福建农林大学自考吗
福建农林大学是农业农村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与福建省政府共建大学,是福建省大学重点建设高校。校本部位于福州金山,另设有南平校区、旗山校区、安溪校区,占地4800多亩,校园环境优美,鸟语花香,先后荣膺全国文明单位、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全国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等称号。学校现有1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7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1个。设有国家和部省级创新平台129个,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高级重大创新平台7个,位居全国省属农林院校前列。学校现有2个国家重点学科(含培育)、2个农业部重点学科、7个国家林业局重点学科,6个福建省高峰学科、12个福建省高原学科。现有在校生2.78万人,其中博士生、硕士生6100余人。
联系方式: QQ:519-070-787 咨询电话159-5904-0380 刘老师 微信同号
欢迎报考2020年福建师范大学成人高考函授自考报名
福州 厦门 南平 漳州 龙岩 三明 宁德 泉州 均可报名
联系老师索取考前辅导视频以及辅导材料
■ 招生专业
农学 林学 园艺 动物医学 园林 工程管理 工商管理 会计学 人力资源管理 行政管理 金融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土木工程 法学
福建农林大学成人高考含金量很高,并且可以报考公务员,成人高考是国家承认的成人高考学历,目前都很高,只要按时完成课时,通过相关考试就可以毕业了。
教学建设
截至2014年10月,学校共有国家和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4个,
国家和省级精品课程61门,国家和省级教学团队13支,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国家和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3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6个,教育部和农业部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3个,国家和省级校外实践教育基地9个,国家和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17个。
2005年、2009年、2011年三次捧得“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优胜杯”。在校内外系统建立了一批教学科研实验厂场,其中尤溪洋中科教基地957亩、闽侯白沙科教基地221亩、南平西芹教学林场1.68万亩、三明莘口教学林场2.91万亩。
2011年学校获批科研立项326项(不包括横向项目),累计立项科
研经费10152.49万元,其中国家项目82项,合计立项经费6672.79万元,占科研立项总经费的66%,年度科研到位经费8320万元,年科研立项经费连续第四年突破亿元大关。学校主持完成的“十字花科蔬菜主要害虫灾变机理及其持续控制关键技术”获2011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此外,有15项成果进入福建省科技奖奖励公示,其中8项进入二等奖以上答辩;4项成果获省第九届社科成果奖,其中一等1项、二等2项、三等1项。鉴定(评审)科研成果35项,通过省级审定植物新品种4个、认定植物新品种4个,获得国家植物新品种保护授权2个。
截至2016年11月,学校在全球率先破译小菜蛾基因组、菠萝基因组、香荚兰基因组,相关成果发表在《Nature》、《Science》、《Cell》等国际权威期刊上。获得国家科学技术三大奖32项,居福建省高校第2位,其中包括糖料界迄今的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学校建有国家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服务覆盖福建省73个县区和全国32个省市370个县区。参加中国·福建项目成果交易会,连续14年对接并获资助项目数居所有参会高校和科研院所,其中学校发明的菌草技术推广到101个国家;育成的甘蔗品种占全国甘蔗种植面积的85%;育成的麻类品种占全国的2/3并覆盖全国种植面积1/2以上;选育了全国推广范围较广的甘薯和花生新品种。
显示全部
学校介绍
学校人气度:167
2020-07-23
共37个
自考
刘老师
福建农林大学的前身是成立于1936年的福建协和大学农科和成立于1940年的福建省立农学院。1952年,两大文脉汇集成立福建农学院。1958年秋,省委省政府以福建农学院森林系为基础,成立福建林学院。2000年10月,原福建农业大学和原福建林学院合并组建新的福建农林大学。
学校设有20个以全日制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为主的学院以及1个独立学院,现有全日制本科生2.2万人,研究生6000多人。现有本科招生专业71个,获批卓越农林人才试点专业8个、国家一流本科专业8个、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个、特色专业9个、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4门、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4个。学校入选教育部首批创新创业50强高校,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中,先后七次捧得“优胜杯”。
学校现有教职工3059人,专任教师1799人,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2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4人,教育部“长江学者”8人,万人计划人才8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5人,国家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7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3人,有突出贡献的专家9人,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人选8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5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30人。拥有教学团队2支、教育部创新团队1支、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创新团队2支和农业农村部创新团队2支、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科技创新团队1支,2个基地入选国家“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111”计划)。
相关课程
加载更多
QQ咨询
微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