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二:“有件事情我需要反应给你知道,某某人对于某某事情有一些看法,这点我一定要让你知道,因为这是我的工作职责,同时我也得知道为什么那个人会有这种看法,你可以说明吗?”
沟通是有层次性,如果我们谈话的方式就是扁平化到纯粹一问一答,那这沟通的过程肯定不会顺利。主要原因是在于每个人认知的不一样,对于事情的看法当然都不同,所以才会在沟通时造成许多认知上的断层、落差。也因此,期望沟通可以达到预期目的时,较好的方法就是去理解每个问题在问出来后,想要得到什么回馈,然后再去重新修改问题的问法,不是一股脑的丢出来。
我们常讲,沟通要频率高,多跟人互动才能多了解对方的想法,但事实上沟通要有成果、结果,只是不断互动是看不出任何想要的答案,除非,沟通的某一方本身在观察能力上很强,懂得怎么去引导对方,从肢体语言还有脸部表情来解读某些对方没有说出来或是说不出来的成份,不然,只是增加沟通频率无法改变任何的事情。
真正较重要的就是回到“提问的本质上”。不少人认为沟通就是把“问题丢出来”,然后要一个答案,不论这个答案是什么,他也不大在乎,只希望自己的一些疑惑可以被解答、可以有个交待,至于这答案怎么来的、为什么而来的,许许多多的因素不了解也没差,反正,提问的层次被扁平化到什么内涵都没有,沟通越多也只是造成越多的问题。
沟通,必须考量环境、时间与状态
故事三:“能不能在适当的时机、恰当的状况,再来去提醒这件事情呢?因为当事人的状况现在并不适合去讲这件事情,有些事情多一些同理心,站在对方现实身处的环境,可能对方会比较容易听的进去,而不是在当下看到一则讯息、一封邮件,然后在他状况较低潮的时候,就这么刚好的给他致命一击呢?”
我常认为,沟通必须考量环境、时间与状态。因为每个人在一天24小时之内,早、中、晚的状况都不好,这是被左右生理的一种状态。还有一种状态,那就是对方刚好情绪、心理都不是很稳定,此时不论要沟通什么,都得特别谨慎,然后沟通的地点,也是一大考量,比如说别人正在忙,而一通电话来就硬要讲很多的东西,要对方分心去听电话里的内容,又同时还得做别的事情,沟通反而误解的状况会变多。
为什么沟通要计较对方的状态,甚至是环境跟时间呢?举我为例子,我早上的时候脑袋较清楚,此时我沟通的内容频率会很高、很多,但到了下午,因为吃饱饭会有点昏沉,所以比较不适合听太多话,如果碰上发布资讯型态的会议,精神就比较容易涣散无法集中,因此要是下午的沟通过程中会有很多讨论,多些不同面相的互动,我相对会比较容易集中。至于到了晚上,那就不大想讲话,只想静静的看。
这么多年来,生理时钟左右了一些状况,还有一种状况就是沟通的环境与情境。像是曾经在我出席一场重要的场合,已经摆明说很不方便说话,但对方就是想把他的话讲完,对我来讲那是一种不尊重,虽然话会听完,可却不一定会听进去,这种沟通反而没效,真正要有效的方法应该是等到我离开了那个情境,待心情准备比较妥当,此时再来沟通,我想效益一定会相对好上不少。
沟通不是要告诉对方什么,而是确保对方真的听进去了!
故事四:“我跟你讲就是这要这样!我是你的主管,你要是听不懂,那你就照我的话去做!不这样做的话,那你就不要去做这件事情!听懂没有?听不听的懂,听不懂还要我再讲一次吗?”
较差的沟通状况不外乎就是强加压力与职阶到对方身上,用命令的方式要求对方。虽然,可能对方被迫于环境、情境会勉强接受,但这种沟通只会将原本只是一扇狭小的沟通窄门变得更紧,甚至几次下来直接关闭退出。沟通是两个人之间一来一往的互动,不是某一方强加思想与要求到对方身上,还特别强调这就是所谓的沟通过程。
沟通较困难的不是要告诉对方什么,而是要确保对方真的有听进去,有了解自身沟通之目的,不要沦为口语,左耳进右耳出。想要对方依照自己的意思去做,沟通的过程中就是得花心思不断去引导、诱导,去理解为什么对方为什么不想照自己的意思去做,是不是哪边听不懂,或者是对方本身就有想法,但却因为不知道该怎么表达或不敢表达,导致沟通闭塞在那,这对双方都没有好处。
我常提到,想要跟人双向顺畅的沟通,不要讲些冠冕堂皇的话,有管理的身分,那就用管理的身分去谈,但先弄清楚,是用管理的身分去谈,而不是用管理的权力来压迫另外一方,那反而会造成对方的负面印象,压迫久了,可能对方直接连讲都不想讲,采取行动反击,连沟通都不必要了,双方拳打脚踢,较后造成双输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