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诊断主要是运用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等的实验技术和方法,通过感官、试剂反应、仪器分析和动物实验等手段,对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以及组织细胞等标本进行检验,以获得反映机体功能状态、病理变化或病因等的客观资料。 
  主要内容 
  1、临床血液学检验 
  2、排泄物、分泌物及体液的检验 
  3、临床生物化学检验 
  4、临床免疫学检验 
  5、临床病原体检验 
    
  应用范围 
  1、直接为医疗工作服务 
  2、为开展预防工作提供依据 
  3、进行社会普查 
  4、开展健康咨询 
    
  标本的采集和处理 
  1、血液标本的采集和处理 
  (1)采血部位 
  ①毛细血管采血:成人在指端,特别是无名指,婴儿可用拇趾或足跟。 
  ②静脉采血:多在肘部,腕部或手背静脉,婴幼儿可在颈外静脉采血。 
  ③动脉采血:常用于血气分析时,多在股动脉穿刺采血,也有用肱动脉或桡动脉 
  (2)采血时间: 
  ①空腹采血:一般在晨起早餐前采血,常用于临床生化检查。 
  ②特定时间采血:如激素、葡萄糖等的测定 
  ③急诊采血:不受时间限制 
  (3)标本采集后的处理 
  ①抗凝剂:临床常用的抗凝剂有:草酸钠,草酸钾、肝素、乙二氨四乙酸二钠(EDTA-Na 2 ) 
  ②血液标本采集后应尽快送检和检测,微生物检验的血标本采集后应立即注入血培养皿中送检并防止标本的污染 
  2、骨髓标本的采集和处理 (详见有关章节) 
  3、排泄物、体液标本的采集和处理(详见有关章节) 
    
  临床应用和评价 
  1、正确选择实验室检测项目 
  选择检验项目时必须了解各项检验的临床价值,应选择对疾病诊断灵敏度高和特异性强检验项目来进行检查,做到有的放矢,避免滥用和杜绝浪费。 
  2、参考值 
  正常值或正常范围是实验诊断沿用已久的概念,但这一提法的词义不清,概念欠,故已被参考值或参考范围的概念所替代。 
  3、影响检验结果的常见因素 
  (1)一般的技术误差或人为的误差 
  (2)病人状况的个体差异 
  (3) 检验标本的采集和处理等因素的影响。 
  (4)药物的影响 
  4、检验结果的解释与临床的辩证统一 
  评价检验结果时必须紧密结合临床情况进行具体分析,才能恰当地作出合理的结论,指导临床防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