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穗国际汽车学院

宜宾学子“弃读”高考后的另类生态

发布用户:xahqxy +收藏

发布时间:2009-08-10 19:26:00 已有189人浏览

今年高考可谓“热闹”,一方面是吉林松原高考多人作弊、重庆31人民族身份造假;另一方面是84万考生高考弃考。


高考84万人“弃考”,历来认为是“鲤鱼跳龙门”的高考遭遇“蔑视”;而在“弃考”之后,记者发现在众多参考后获取“功名”者中,又有不少的人“弃读”大学。


“弃读”比“弃考”更甚,“弃考”者多少有些畏怯的成分,而“弃读”者却是“底气”十足———“你说上大学不得了,我还不上了!”


通过采访,记者欲探究这些放弃就读大学的90后们的心态,他们又是怎样做出选择的,他们对未来又有着怎样的期待?


“放弃了大学,但我并没有放弃人生。”记者欣喜地发现,放弃了大学这条传统的“跳龙门”之路,更多的年轻人在多元化的社会下思想更加现实和多元。


记者同时发现,“弃读”大学现象背后是大学生求职难和大学学费的居高不下使然,投入和产出的经济账是大多数并不富裕的家庭必须计算的。他们的“弃读”更多的是一种无奈和不忍。

他们选择了“弃读”

7月25日,见到王凌时,他正在一家餐馆“跑堂”。这是宜宾随处可见的非常普通的一家餐馆,不大,也就10张桌子左右,卖中餐,带着卖夜宵。

  
王凌在餐馆里倒茶、点菜、洗盘子,见子打子,啥事都干,包一日三餐有700元工资,算起来还是有一千多。“这已经不错了,现在好多大学读了出来也就挣几百。”

  
今年19岁的王凌是宜宾某县中的高三毕业生,今年他的高考成绩为文科450,比三本线少了一分。他填的志愿是西华大学专科,尽管专科还没开录,但他很自信:“我敢说,要读西华是十拿九稳的,但现在这些对我已经不重要了。”而之前宜宾一重点高中也表示欢迎他去复读,还免除费用,老师们都说他是“潜力股”,明年考个二本没问题。

  
放弃就读大学,王凌作出了人生第一次放弃的决定。家里人觉得王凌没有多少社会知识,托一个亲戚让他先来这个餐馆锻炼。王凌告诉记者,他班上还有几个考上了的同学也准备“弃读”,有的学厨师,有的学维修,有的学美容,他还没有想好下一步,“希望能够到更远的地方去闯一闯。”他初步想去参加技术培训,学习电脑制图。

  
与王凌同班的江洪高考成绩理科417分,上了三本线,填了河南科技大学。“填着玩的,通知来了我也不会去。”他认为自己是农村的孩子,如果考不上重点大学,那么在大城市就业对于他这种既没有关系,能力又一般的学生来说是很难的,而且他对现在大学里的教育并没有足够的信心。“我不能肯定努力学习之后,会不会有一份工作是属于我的。家庭现状也让我也不敢把时间和金钱投资作无谓的浪费。”刚过19岁的他却流露出与年龄不同的沧桑。

  
“我知道大学是美丽的,大学生活是浪漫的,但现实是残酷的。”经济不景气和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让张蔷同样选择了放弃。

  
王凌的班主任何老师告诉记者,事实上前两年 “弃读”的现象就开始产生了,今年只是更明显一些。据他所了解,专科生中“弃读”比例大些,一些三本生也“弃读”。有些“弃读”是为了复读,准备明年再冲刺更高层次的学校,而大部分是决定与大学“拜拜”。“毕竟现在升学率很高,就拿今年来说,全国平均62%的升学率,成绩中等的都有大学上,大学有些滥了。”何老师表示,在与学生交流中,也能够明显地感觉到,学生的思想其实要比他想象的成熟。
“弃读”但非读书无用论

  刘强就读的是宜宾一所省重点中学,学校挂出横幅庆贺一名学生被某重点名牌大学录取,但这名学生不是刘强。刘强只上了三本线。

  
刘强已经早早决定不去上大学,所以也没有参加填志愿,成为了一个真正的“弃读”生。考完试后,刘强到河北邯郸一个亲戚的店里帮忙,搬货、装货、送货,干了一个月,体会是“我第一次知道不读书是那么辛苦。”

  
“好大学考不上,‘屁’大学不想上。”这是刘强心中真实的想法。刘强说,当他还是一个小学生的时候,村上有个人考上了大学,全村人敲锣打鼓地去欢送,那时他觉得上大学是一件特别光荣的事。

  
“考上大学就是鲤鱼跳龙门,跳过去了就是龙,跳不过去你就是鱼。”家长老是同他强调这个理念,而很多亲戚也上了各种各样的大学,他也想考上好初中,上个好高中,成为一名大学生。“但现实是,现在大学好考,龙门更高,没有上重点大学、名牌大学,你不仅成不了龙,连就业都成问题。”

  
刘强打定了主意不读大学。“如果你能考到一本二本,那么上大学这个成本是划算的;但如果只能上个专科或者三本,没有什么用处。”他觉得班上一些家境比较好的同学上学都比较起劲,感觉他们是有计划和明确的目标在上学,而对于他来说去大学读书,花四年时间来浪费还不如去工作。“四年又可以积累多少经验啊!”

  
班主任张老师说刘强喜欢看历史、职场技巧方面的书,自己还认真教训了他一次:“你读这些书是没用的,你要认真学习,才是唯一出路。”其实,张老师的心底也很无奈:“我知道说服不了他,社会这么现实,再说什么知识改变命运,很多时候自己都觉得苍白无力。”

  
而刘强却不承认老师的观点:“我并不认为读书无用。”面对记者的问题,刘强很认真地说:“放弃就读大学,不等于放弃人生。现在的大学教育大都与真正就业脱钩,大学无非就是多学一点专业知识,现在网络这么发达,我可以通过其他渠道掌握到专业知识,但生活技能和社会经验上大学是学不到的。”他准备从零开始,学习技术、积累经验和资金,他开始为自己的人生规划,信心满满:“干个五年我应当可以创业了。”

  
刘强的父亲也曾把希望寄托在孩子上大学上,面对儿子的“弃读”, 他有些无奈:“‘抱鸡婆’脚杆不弯,你把它别断了也不弯。”但他又承认儿子说得有理。刘强的哥哥在三年前也考上了专科没去读,现在他在广州一家鞋店里打工卖鞋。每个月的工资是两千多元,还打算到一定时候自己开个店。“工资虽然不高,但他读大学的好些同学现在都待业。读书读得回家啃老妈老汉,看起来读大学也不一定就能跳龙门。”刘强的父亲在谈话中无意识地"修正"自己的观点。

  
三年前,一个儿子选择了“弃读”大学,刘强的父亲暴跳如雷;三年后,又一个儿子同样选择了放弃大学,刘强的父亲已经显得很坦然:“随便他啦,他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出去闯一闯也好。”
读大学的“成本”核算

  尽管记者采访到数名“弃读”大学个案,但相对于众多考取者来说,“弃读”还算比较另类,是受到众多家长反对的———“这点岁数,不读书干啥子嘛?”。

  
李明全是众多“弃读”家长中的另类,因为他支持孩子“弃读”———“支持孩子放弃读大学主要是基于两点,一是孩子只是个专科,读出来就业成困难;二是读大学成本太高。”他给算了一笔账,目前一个大学生一年的学费和生活费开支平均得一万五元,上完三年专科,要近5万元,这对一个贫穷家庭来说,是个沉重的负担。而他家一年的毛收入也就万元多点,是“供了一个孩子累死一家人”。“考上了大学还有找工的问题,毕业后找不到好工作,还不如去打工。”如此成本核算,“弃读”理由充足。

  
“弃读”大学者多为农村学生,这与农村家庭经济状况较差不无关系。刚刚脱贫的农村家庭因为家中有人就读大学而返贫不在少数。站在破败的砖瓦平房前,孩子刚刚大学毕业的成志刚显得有些沮丧。孩子未读大学前,有亲戚愿意帮忙在福建进鞋厂,但孩子选择了读大学,读了四年书,花了6万多。“银行贷款还在那儿,等着他找钱来还,可他的就业还悬着,哪儿儿来钱还。四年前那些进了厂的都挣到了钱,回家盖起了小洋楼,风光得很!”

  
据有关数据调查显示,一个大学生,上完大学全部花的钱估计至少是5万块钱。现在一个大学生毕业就业,高估一点的话,一个月把吃喝开支用掉以后,存500块钱。一个月存500块钱,一年存6000,要存到5万块,可是要八年四个月,如果说你收入更少的话,要存10年以上,这是很现实也很残酷的经济算术。当然,不能把教育纯粹当做一个投资来看,但它是非常现实的一个考虑,这就是大学教育成本的高门槛。对城里人来说,大学教育都是一个高消费的产品,那对农村人来说,完全是一个奢侈品。很多学生认为如果收益达不到投资的预期的话,就没有必要去投资。

  
在大学就读成本高居不下的同时,就业形势一年比一年严峻,四川全省2009年有56万大中专毕业生需就业。大学毕业就业难或者就业岗位不理想,直接导致了众多农村学生再三核算就读成本后,决定“弃读”大学,而更现实地选择了尽快就业。
“弃读”的喜与忧
“条条大路通罗马,何必一定读大学”、“何必在大学这根歪脖子树上吊死自己”、“自古英雄少书生,比尔盖茨少读书”……在众多网页上,流行着众多有关就读大学的流行语。

  
在中国的90后第一次大规模出现在考场上,“弃考”之后的“弃读”更把当代青年的多元思维演绎得淋漓尽致。

  
“一等人爱国孝顺,两件事耕田读书。”多年来对于期望跳出农门改变命运的农村学生来说,只有两条路———高考和当兵,现在也似乎在得到了颠覆--着眼就业,打工挣钱已经成为众多农村青年高中毕业后的首选。

  
在家长眼中,读书也许是娃娃天大的事情,可孩子反驳的理由太多:比尔盖茨没读完大学却成为亿万富翁,爱因斯坦小学未毕业却成为大发明家,最现实本村的某某大字不识两个,却日进斗金,事业干得热火朝天,由此得出“不读大学照样能成功”的结论。

  
“其实这种看法是很片面的,一个受过正规大学教育教育的人与一个没有受过大学教育的人从知识结构和文化素养上来说是有很大区别的。”宜宾学院教授吴天武对此提出不同看法。他认为由于当前大学生毕业就业难,很多人认为上大学前途渺茫,从而决定"弃读"大学,选择了现实的尽快就业途径。这种现象要一分为二地看,它好的方面是体现了在多元的社会里,90后走出了象牙塔的盲目崇拜,选择多元成功成才的途径;另一方面这有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大学学费高就业难--放弃大学--放弃高中--放弃初中。不必讳言,这一连锁反应已经成为事实,出现新的“读书无用论”,初中辍学现象回潮。这种现象从小来说影响一个人、一个家庭,从大来说影响一个地区、一个国家,“要提高国民素质,大学教育很重要,毕竟国民就读大学比例是衡量一个国家的国民素质的重要表征。”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高校无限制扩招,升学率年年居高,就业率年年下降,“被就业”等新名词出现,以往的大学生是“天之骄子”,现在的大学生是“萝卜青菜”满大街,诸多因素催生了“弃读”风,并且有越演越烈的趋势。

  
宜宾一名不愿具名的大学就业办老师坦言,实行教育产业化后,大学就读成本增加,使许多家庭特别是农村家庭不堪重负;同时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许多高校无限制扩招,直接加剧了就业困难。关于前者,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扶助政策,丰富助学手段;关于后者,社会在不断创造就业岗位,优化就业环境。

  
他认为大学生就业困难不等于上大学前途渺茫,其实很多品牌大学毕业生还是各方争抢的“香饽饽”。他说有学生认为上大学前途渺茫,其实不上大学前途更渺茫,“弃读”的学生可选择的大多只有一条打工的道路,“出类拔萃”者大学生比例肯定比非大学生比例高得多。“世界有千万个‘弃读’者,却只有一个比尔盖茨。”

  
吴天武认为其实当前应该思考的是大学的办学方向和拓宽学生成才途径,即国家要在制度上保障所有想上大学的人能上大学,真正降低大学就读成本;大学教育要与市场接轨,力图让受教育者更具市场竞争力;社会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和多元成才途径,如果这些保障措施得到落实,相信“弃读”者会越来越少。

上一篇:教育部已推出六大举措 力促大学毕业生就业

下一篇:成人高考报考入门指南:如何用好招生章程

QQ咨询

微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