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音乐艺术学院

艺海情思化作浪 一路欢歌到天涯

发布用户:qilumusic +收藏

发布时间:2010-03-16 19:16:00 已有267人浏览

 

艺海情思化作浪 一路欢歌到天涯

--------------------------------------------------------------------------------

——探秘菏泽音乐艺术学院的发展之路

每年的七月份,在北京教学基地修完全部课程的学子们,都会齐聚他们的母校——菏泽音乐艺术学院,接受毕业考试。这时的学校,在平静了一个季节之后,因为各位学子的到来,显得热闹异常:悠扬悦耳的管弦之声,满天飞扬的欢快歌声,使这儿变成了音乐的海洋、艺术的天堂。短短的几天,学子们将三年来的辛苦所学,在老师的严格考核之下,发挥的淋漓尽致。然后,他们将奔赴天南地北,在各自的岗位之上施展自己的才华,接受来自社会的历练。可是,不管走得多远,飞得多高,菏泽音乐艺术学院已成为他们心灵的栖息地。因为专业的交流、因为心灵的契约,不期然间,他们就像候鸟一样,不约而同便会回到这儿,重温那段美好的记忆。毕竟,这儿是他们梦想开始的地方,是他们青春发扬的地方,更是他们走向社会舞台的地方。

打造品牌:梦想与现实的碰撞

1997年10月,由齐鲁音乐学校编排演出的大型戏剧《警魂》出现在国家级的舞台之上,并一举获得国家文化部颁发的优秀演出奖;1999年5月,《警魂》又荣获团中央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开创了地方院校节目获国家级奖励的先河,受到了中央政治局常委、中纪委书记吴官正等领导同志的高度评价。

这种荣誉对于一所民办学校来说,值得大书而特书。而对于齐鲁音乐学校来说,这仅仅是冰山之一角,其未浮出水面的部分更凝聚、代表着学院的厚重。

把学院建设成质量与品牌并重的专业艺术学院,一直以来是学院人的一个梦想。

为了这个梦想,学院人孜孜以求,开始了其慢慢的征程,付出了百倍千倍的努力!

打铁先须自身硬!学院人深知这其中的道理。为了学院的发展,学院在起初条件较为艰难的情况下,一步一个脚印,利用3到5年的时间,高标准完成了学院的硬件建设。优美的学院环境,现代化的学生公寓,设施齐备的教学环境,为学子们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条件。同时,学院合理设置艺术专业,注意吸收当前国内外音乐文化领域的最新成果,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推行灵活多样并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教学方法,大大提高了学院的人才培养质量。

在“上舞台能演出,上讲台能授课”的教学标准要求下,学院坚持学以致用,形成台上台下互动,学院社会互动,活跃了教学气氛,检验了教学效果,更锻炼了学生们的综合能力。

1998年8月,在山东齐鲁民族文化艺术交流中心的比赛中,学院获“齐鲁杯”综艺大奖最佳组织奖、最佳乐队伴奏奖,陈雪云校长获齐鲁杯最高荣誉奖;

2003年,学院承办全国“国花杯”中青年演员戏曲表演大赛,来自全国各地的400余名专业演员参加了比赛,大赛规格之高、剧种之多,人员之精堪称少有,被列为当年一项重要的国家级赛事;

200 年,学院服务于中国林交会的开幕,举办大型的广场钢琴音乐会,气势磅礴,影响深远……

一路耕耘,一路收获。十几年来,学院凭着已有的实力,获国家级大奖6个,省级大奖11个,创作精品工程3个,为学院的品牌建设增添了砝码。

坚持品牌建设的同时,学院更加注重教学质量,为此建立了一整套严格的考核体系;新教师入校要经过严格的考核,并有一定的试用期,不合格下岗;让学生给任课教师划分,连续不合格者下岗;对成绩突出的教师和学生给予重奖……这些措施的实行,充分保证了学院的教学质量。由这里培养的优秀学生,频频出现在全国大型的赛事上,他们以上佳的表现为自己赚足人气的同时,也把菏泽音乐艺术学院的名字深深印在了全国的观众的心里。

坚持精神文明建设与社会实践并重,教学与创新并重的原则,开拓性地开展教学活动,让梦想付诸现实,让现实助推梦想,菏泽音乐艺术学院这一艺术品牌越来越多地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追捧。

实现跨越:小布点的凤凰涅槃

2004年4月30日,经山东省教育厅严格考核,山东菏泽音乐艺术学院的牌子挂在了原齐鲁音乐学校的大门口。

这时距离齐鲁音乐学校从济南市迁到菏泽,已十多个年头。

十多年的时间,从名不见经传的中等专业学校发展成为高等音乐学院,齐鲁音乐学校走过了一段漫长的道路,完成了由灰姑娘到白雪公主的嬗变。

提起齐鲁音乐学校,在当时的菏泽可谓名气大矣。一是因为她是菏泽最早的民办学校,而当时菏泽的经济在山东是较为落后的,这不得不让人对她的生存问题产生怀疑;更重要的一点是因为她的音乐专业,当时的社会对艺术的需求毕竟还刚刚起步,社会上艺术的氛围还比较淡薄。正因为此,她的到来不亚于在菏泽放了一颗小型的“原子弹”,所形成的冲击波几乎波及菏泽的大街小巷,甚至辐射到周边的地市。虽然当时学校地处偏僻,但好奇的人们总是一拨接一拨地前来,远远观望,细细打量,生怕错过每一个细节。

然而,有着顽强生命力的齐鲁音乐学校还是在人们的议论声中慢慢站稳了脚跟,虽然这其中饱含了太多的艰辛和无奈。几年下来,学院的面貌也在一群敢闯、敢冒、敢为人先的创业者手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环境优美的教学环境取代了原来的简陋与破败;经过多年摸索建立起的一整套完整的教育、管理体系,一支结构合理、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保证了整个教学的顺利进行。如今,学院设有声乐、器乐、舞蹈、表演、现代音乐、音乐教育共六个系,涉及30多个专业,学员来自全国30多个省、市、自治区。学校自建立以来,有20000多名合格的毕业生走出了校园、走上了社会。

1998年,学院高点起步,以战略性的眼光在北京海淀区置地300余亩,投资1亿多元,建立起高标准、现代化的教育基地,完成了与全国音乐教育优势的接轨,实现了学院历史性的跨越。

正是这么多年的深厚积淀,正是这么多年由感性到理性的转变,学院终于由原来的涓涓细流汇聚成为平稳流淌的河流,由量的变化引发了质的飞跃,实现了自身的涅槃。

徜徉在学院之内,每一个角落都饱含浓浓的文化气息,内容丰富的文化墙,散布在各处的颇具特色的文艺大家,使得整个学院充满着学术气息和一种艺术氛围下的特质。这是一个艺术的环境,这个环境中的每一个音符都跳荡着一种激情;这是一首美丽的诗篇,诗篇里讲述着一个创业者的胸怀和韵致;这更是一种理念,理念中包含着对音乐事业的执着。

服务就业:理性与责任的回归

在菏泽音乐艺术学院,你看到最多的就是各个专业的学生经常进行的小范围的演出,在学院提供的小小舞台上,学生们挥洒自如,把自己的所学表现的淋漓尽致;此外,由学校统一组织的社会公益演出活动,更加锻炼了学生的表现能力。较早地对社会的接触和了解,为学生们日后更快更好地适应社会打下了基础。

归根结底,学校的责任就是培养合格的、能够尽快适应社会的人才。这在菏泽音乐艺术学院早就形成了共识,用学院负责人的话说,“这是教学理性和责任的回归。教学是学院的职责,把学员有效地输送到合适的岗位更是学院的职责。”一句话,道出了学院那份深深的社会责任感。

“学业至上,就业至上”根据这一指导原则,学院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确立了“面向农村、工厂和部队,输送自主创性型人才”的安置就业战略,与全国许多大中型工矿企事业单位相结合,形成了一个十分稳定的人才输出网络。如今,从学院走出去的2万余名遍布大江南北,在上海浦东艺术团、海南省民族歌舞团、杭州未来世界、青岛啤酒厂、大庆油田、北京铁路文工团等知名单位都可以看到菏泽音乐艺术学院学生演出的身影,他们已经成为当地文艺战线上不可缺少的中坚力量;另外,还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进入了沈阳军区、洛阳二炮、广州军区文工团等,成为了服务部队文化建设的文艺兵。

由于对安置工作的重视和对人才市场需求的充分把握,在大中专院校毕业生普遍安置难的情况下,菏泽音乐艺术学院却显得从容自若,他们不断探索安置的新路子,及时更新观念,树立忧患意识、竞争意识,把市场需求和社会认可作为评价安置工作的惟一标准,确保学生走得了、走得好,学生的安置始终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为保证安置质量,学院同时提出:不可靠的单位不去、未经有关主管部门批准注册的单位不去、思想意识不健康的单位不去,做到了安置工作让学生满意、让家长放心。

德艺双馨贯齐鲁,花香引得蜂蝶来。由于学院安置的学生在各自岗位上的精湛的艺术表演、热忱的工作态度、高尚的艺风艺德,赢得了全国各地用人单位的信任和青睐,目前来学院预定艺术人才的应接不暇。学院在用人单位的眼中已经成为一个具有相当实力的人才储备库。

在做好就业安置的同时,学院还为有潜力的学生广开渠道,给他们以继续深造的机会,从而增加学生的就业砝码。为此,学院与山东师范大学和中央音乐学院达成了联合办学协议,目前已有多名学生凭借自己的实力登上了高等音乐的殿堂。90级的学生齐明伟通过努力成为山东省第二位声乐硕士研究生;98级的乔鹏飞走进了中国音乐学院……这一群骄子,凭借菏泽音乐艺术学院这个平台,开始了自己更为精彩的人生之旅。

曾经一诺情几许,万般皆由真诚来!菏泽音乐艺术学院就是凭着一腔热情、一腔真情、一份执着、一份责任,一步步向我们走来,在创造了中国音乐教育史上一个奇迹的同时,让你感受到了她的真实存在。

上一篇:2010年菏泽音乐艺术学院招生简章

下一篇:我们日常生活中怎样备好一节音乐课

QQ咨询

微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