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理会员16年
机构介绍
泉州市水利培训中心简介
泉州市水利培训中心是泉州市水利系统专业教育培训机构,中心依托国内外多所著名高校、企业及科研院所,立足水利系统面向整个泉州教育市场甚至服务整个福建教育市场,在泉州市各级部门的关心指导下,围绕泉州市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积极有效地开展各种企业经营管理和专业技术技能教育培训工作与企业管理咨询服务。公司本着“诚信负责、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的办学宗旨和“上善若水、厚德载物”的办学理念,从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入手,采用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和手段,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取得相关部门的支持和帮助,拓展新业务,不断扩大培训规模。目前公司拥有国内外450多名专兼职优秀教育培训师资队伍,公司专职人员17人,其中副高以上职称5人、博士生毕业学历1人、研究生毕业学历4人,具有容纳150人以上多媒体教室6间、普通教室38间、学生宿舍198间,总教学面积4200平方米。具有举办各种教育培训与生产管理咨询服务的专业资深管理人员组成的管理团队。公司现已与20多所大学进行长期科研教育合作,是大学与政府、企业之间互相合作的纽带,是学生走进社会舞台的向导。
中心依托泉州市水利系统与社会需求办学,既有政策上的倾斜扶持又有经验丰富的优秀办学团队以及较好的办学条件与设施。
目前公司教育培训业务范围:
1、开展各种职业资格认证培训与各类职称培训以及各类就业持证上岗培训服务;
2、举办多种形式的各类在职专业人员所需的大专本科成人学历教育;
3、举办多种形式的各类在职专业人员所需的高等教育,如:各类专业硕士、MBA、MPA等;
4、帮助企业设计策划和实施企业所需的经营管理的咨询与各种培训;
5、承担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政府公务员业务知识、政府部门的培训任务等。
泉州市水利培训中心的办学优势分析
泉州市水利培训中心(江海科教)能够充分利用学校综合优势和行业政策优势进行办学,具有在泉州地区甚至在福建运作高校教育培训项目的优势。以下从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进行分析。
一、内部优势
1)系统平台
泉州市水利培训中心隶属泉州市水利系统,培训教育负责任,可信度高。泉州水利系统内(包括各市县区)有40多家单位,共有职工2200多人;水利行业管理的农村水电企业537家包括非公有企业,从业人员5200多人;乡镇供水企业 34家,从业人员900多人,这三类从事水利行业的人员合计有共 8300多人。其中高级工程人员100多人,中级工程技术人员800人,初级技术人员1000多人,操作工人3000多人。
长期以来,从系统领导到一般的工作人员都重视学习,可以充分利用泉州水利系统平台推广内部员工教育培训项目,并逐步辐射到其他系统,因而可以进一步在泉州地区全面推广招生,甚至是推广到整个福建省。
2)经济优势
根据中共福建省委组织、省人事厅联合发文《关于加强干部在职参加学历教育和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学习管理的若干规定》(闽委组[1999]宗字007号)关于学习费用报销的规定,系统严格执行,保障干部职工教育培训需求。因此,在泉州市水利系统内部推广各种教育培训有着经济基础。
3)人脉优势
泉州市水利培训中心与诸多高校(武汉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西南财经政法大学、江西财经大学、南昌工程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四川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通信指挥学院等)及有关办学机构通过长期的科研合作形成了广泛的人脉关系,尤其是在此过程中不断接纳新观念,并逐渐形成注重教育的企业文化和科学务实的办学理念;水利培训中心与其他系统有着紧密联系与合作,办学项目的信息发布渠道畅通;泉州市水利系统内工作人员多,且有多个行业协会(如泉州市水利行业协会、泉州市发电协会等),可发挥人脉优势,有较好的办学基础;同时,中心与泉州上百家企业有着教育培训业务的往来,有推广教育培训项目的渠道。所有这些都是今后双方开展合作办学的宝贵资源。
4)办学硬件优势
泉州市水利培训中心目前拥有办公场所2500平方米,标准教室38间、电脑机房1间,总教学面积为4200平方米,基本实现办公自动化和教育教学的网络化,为各种的培训提供了较好的条件与环境,并且能提供学员的就餐住宿的场所,有较完善的办学设施。
5)办学软环境优势
长期以来,各级领导十分重视教育培训,泉州市水利系统积极有效地开展各种技术技能和经营管理培训工作,从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入手,采用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和手段,依托较雄厚的培训师资队伍,并充分利用各种优惠政策,积极寻求各有关部门的支持和协助,采取一系列措施,巩固传统培训项目,扩大培训规模,建立较完善的各项教学管理制度,有着良好的教学软环境和办学信誉度。
为了让教育培训更加专业化与市场化,泉州市水利系统成立了泉州市水利培训中心(江海科教信息咨询有限责任公司),设有市场策划部、营销部、学历教育部、认证培训部、咨询培训部、财务部等五个部门;公司拥有国内外众多专兼职优秀教师培训师资队伍,专职人员17人,其中副高以上职称5人、博士生毕业学历1人、研究生毕业学历4人,公司有着优秀的教育师资与管理团队;在师资建设方面,不断地完善师资资源库的建设,建立促进教师资源合理配置与开发利用以及优秀教师成长的有效机制,着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具有现代教育理念、结构优化合理、专业水平高、善于创新、充满生机和活力、能适应高等教育发展和在职人员进修需要的专兼师资队伍;在经营机制方面,采用项目管理制,实现了企业化运作,市场化经营的管理模式;以努力创建科技培训的品牌形象为目标,形成了求实、高质、专业的教育培训特色。
二、外部优势
1)地缘优势
泉州市位于闽南金三角经济发达地区,地处福州、厦门中间的黄金地段,亦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前沿。这里交通发达,海、陆、空便捷,基础设施完备。属海洋性亚热带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基本上无霜期。民营经济高度发达,港澳台和海外侨胞众多,是全国有名的侨乡。其人文地理、自然环境优越,具有办学无可比拟的天然优势。
中央关于“支持海峡西岸和其他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的经济发展,促进两岸经济技术交流合作”的战略决策,明确了海峡西岸的概念和福建的地位。依托“五缘”,推进“六亲”,建立长期的闽台合作机制,推动海峡两岸区域经济融洽互动,密切闽台各项交流和人员往来,增加台湾民众对祖国大陆的认同感和向心力,把福建建设成为促进祖国统一的前沿平台,是我省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着眼点。因此,双方在泉州合作开展硕士、本科、专科适应当前中央为进一步加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培养迫切需要各级人才。
2)经济优势
泉州是国务院批准的闽南三角地区经济开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城市之一。近年来经济飞速发展,2009年,泉州全市生产总值达到3002亿元,其经济总量居福建省首位,是福建省城乡人民生活水平较高的地区之一。泉州是民营经济发达地区,是纺织服装和建材陶瓷产业四大基地之一,同时也是石化、五金、机械、电子信息产业发达地区。泉州所辖7个县(市)均跻身福建省经济实力十强或经济发展十佳县(市)行列,晋江、石狮、惠安、安溪连续多年进入全国百强县(市)。泉州还制定出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一系列政策,组织实施科技项目200多项,着力改造纺织服装、建筑建材、工艺制品、食品饮料、机械制造等传统产业;大力培育电子信息、汽车制造、生物医药以及旅游服务等新兴产业,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泉州“十一五”发展规划:重点抓2个产值超1000亿元(石化、纺织服装)、2个超500亿元(鞋业、建材)和8个超100亿元(电子信息、汽车及其配件、修船造船、机械制造、工艺制品、食品饮料、五金水暖、包袋制品)产业集群的规划培育,力争至2010年全市产业集群总产值超过5000亿元。目前我市已拥有产值超100亿元产业集群4个,30—100亿元产业集群8个,10—30亿元产业集群4个,已有6家世界500强企业来泉投资。
3)人文资源优势
泉州是全国著名侨乡和台湾同胞的主要祖籍地,泉州人素有“爱拼才会赢”的创业精神。泉州市拥有港、澳、台和海外侨胞620多万人。不但是热心教育的地方,还是出人才的福地。古往今来许多专家、学者和经商有道的企业家都是从闽南和泉州这块热土中诞生的。特别是与台湾同根同源的闽南人文传统更是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开展两岸人才、技术、教育的交流和合作。
4)市场需求预测
从泉州经济和人才构成分析:随着企业不断发展,对高学历专业人才的需求急剧增长。特别是泉州民营、三资企业等中小企业发达,及伴随第三产业的发展,如金融、电信、保险、物流等相应发达,急需大量一专多能管理、技术人才。据不完全统计泉州职场人士约550万人,其中本科生仅20万人,大部分是大专、中专、技校生,还有相当一大部分是纯粹靠技术吃饭的技工。随着国家逐渐加大职业教育和普通专科教育的发展力度,泉州地区中专、专科毕业生越来越多,大中专、本科毕业生、硕士生比例失调现象越来越严重,社会需要高层次的人才,大中专毕业生需要提高学历层次以适应社会竞争、工作岗位转换等实际需要。因此,泉州的学历教育具有广泛的市场需求。
结论:
综上分析,泉州市水利系统可以利用现有的人、财、物等各方面的优势,有能力在泉州甚至在福建省内承办各种学历教育。我们将在专业培养方案、教学组织、教学管理各个环节严格执行校方的要求,实施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的教学管理。
显示全部
用户信息
| 课程数量 | 2条 |
| 删除次数 | 0次 |
| 赔偿次数 | 0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