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唯美职业培训学校
截至2009年底,上海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已达315.7万。老年人不仅需要物质上的赡养,也需要精神上的慰藉。昨天,在市人大赴民政局举行的人大代表书面意见督办会上,“谁来常为老人端上一碗‘心灵鸡汤’?”成为大家热议的话题。对此,市民政局予以回应:10月份起,本市将针对养老服务人员开展“与老年人人际关系沟通技巧”等方面的专项培训,老年心理陪护师也将陆续上岗。
助医、助洁、助浴、助行、助医……这些年,各类为老服务项目不断增多,但许多老人渴望得到更多精神上的关心。有的老人经常孤坐家中,一天说不上几句话,不仅倍感孤寂,一些心理问题也因此产生。
在专业人士的眼中,开展老年人的心理疏导,绝不是拉拉家常这么简单,从事为老精神关爱服务也有门槛。在上海,取得心理咨询师或者社工资质,是具备从事心理疏导工作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但由于考试本身就具有一定难度,而取得相关资质后选择养老事业的人更少,导致专业从事养老服务的稀少。以社工为例,到2009年底,本市已有1万多人通过培训获得了助理社工师或社工师资格。但据不完全统计,仅有115人注册登记在养老服务队伍中。百余名社工人员与数十万老年群体的精神慰藉服务需求相比,无疑是杯水车薪。
“步入晚年,老人们更希望得到的是精神上的关心。而目前,我们的养老机构、社区中还缺乏这样的针对性服务。”在今年提出的书面意见中,高惠芬代表建议,在养老机构和社区里建立一支有爱心、能善解人意,且具备一定心理学知识和人际沟通能力的老年心理陪护师队伍。“特别是在社区中,心理陪护师可以由那些经过遴选、并经过培训的‘4050’人员担任,不仅能满足老人们的精神需求,也解决了就业问题。”
对于高惠芬代表的建议,市民政局明确表示采纳。相关负责人介绍,本市目前开展的养老服务人员上岗培训中,已着手设置了“老年人心理学”课程。同时,积极鼓励高等院校学生、有志从事志愿者服务的社会人员,利用节假日或休闲时间到养老场所从事精神慰藉活动。此外,高惠芬代表提出的培训“4050”人员担任老年心理陪护师的措施亦开始试行。据介绍,目前在本市养老机构和社区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内,已有一批经过专门培训的“4050”人员上岗,在照料老人生活的同时提供心理上的疏导。
上一篇:养老服务从“心”开始
下一篇:没有下一篇了
QQ咨询
微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