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爱因森科技专修学院江东分校
记者:去年底今年初,珠三角、长三角地区出现了“民工荒”、“技工荒”,特别是高级技工在高薪聘请之下仍然供不应求。这表明,目前我国技术工人的数量还不能满足社会需求。您作为专门从事职业教育方面研究的专家,请您谈谈对这一现象的看法。
余祖光:“技工荒”现象是我国劳动力市场供求结构矛盾的一大显著表现。当前,我国正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也在加快。因此,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更多的高素质技术工人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国人口众多,人力资源丰富,但又为什么缺少技术工人,这应该从我国的教育结构、人力资源结构,以及人力资源配置结构来考虑。
现在有很多人仍然认为上高中、读大学是理所当然的求学历程,这种观念与我国教育体系还不够丰富,职业教育还不够强、不够灵活有关。职业教育发展的不足,一方面难以满足企业等用人单位的需求,另一方面也难以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因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现在,中央高度重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这既是我国人才发展的一大战略,也符合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发展规律。职业教育不但是针对工作岗位的教育,也是一种成才途径。有的人适合先接受职业教育,学习一些更加具体的、更有实践特点的知识,参加工作一段时间之后再继续深造。社会提供给大家的成才路径,应该是多样的,而不应是单向的。另外,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人们的就业观念会更趋于多元化,工作学习交替的节奏也会发生变化,人们对职业教育的理解会更加全面、更加深入。今后,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职业教育中来,也会有越来越多的人通过接受职业教育成长、成才。
记者:规划纲要提出,要“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关于这一点,您是怎样理解的呢?
余祖光: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它不仅有利于区域经济发展,还有利于农村劳动力的有序转移。
在利用职业教育加强进城务工农民工培训方面,有些地方已经走在了前面,当地政府重视对外出务工农民工的组织和培训,劳务经济成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除了对进城务工的农民做好培训,我国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还包括对在农村(或乡镇)务工或务农的农民进行培训等,这又可以大致分为两种:在农村的非农业职业教育和农业职业教育。
从城乡职业教育资源均衡化的角度出发,职业教育资源应该向农村倾斜。对于靠近中心城市的县级中等职业学校,教育资源充裕,生源却存在不足,可以考虑合并一些学校;对于远离中心城市的县级中等职业学校,农村生源丰富,但是教育资源不足,今后应加大人力、财力等方面的投入,使其更好地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力转移服务。
目前,农村职业教育工作的难点在于农业职业教育。农村的年轻一代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后,若不接受高中教育,他们大多会选择进入城市务工,或者在农村(或乡镇)从事非农业生产的工作。这就造成农业职业教育生源不足,使得培养预备农民的工作难度变大。因此,对于农业职业教育,第一,我们应该对已经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这部分农民加强培养,按照他们喜欢的、能够接受的方式开展职业教育。第二,根据国际上的经验,农业职业教育最好交给了解农民需求的相关农业部门来举办。第三,政府部门对发展农业职业教育给予资金支持。
记者:“校企合作”是当前职业教育中经常听到的一个词,那么校企合作究竟是怎样合作的?有了企业的支持,政府在其中又将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呢?
余祖光:“校企合作”是我国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有效途径之一。职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企业,企业的发展也需要大量技术人才。为此,职业学校和企业为建立平等、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进行了很多的有益探索,在职业学校专业设置、委托职业学校进行职工培训、企业接受学生实习实训、职业学校教师到企业实践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多的成功经验。
但是,在职业教育的发展中,政府不能没有主导作用,要在全社会创造一个有利于校企合作的政策环境,在发展职业教育中政府财政的主渠道作用应该得到加强。
在校企合作中,对于一些十分紧俏的专业领域,企业有很高的合作积极性。但在不那么紧俏的领域,企业就没有那么大的积极性,这就是市场失灵,所以我们就要发挥政府的调控作用。比如说,对接受学生实习、派兼职教师等方面政府给予企业一定的经济补偿。同时,政府可以给参与职业教育的企业一些社会荣誉,提高企业美誉度同时也在无形中提高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规划纲要中提出,健全多渠道投入机制,加大职业教育投入。在多渠道投入方面,政府也要履行应尽的责任,对职业学校的基本办学条件、教师工资等,要给予保障,履行政府的公共财政和公共服务职能。另外,动员社会投入也需要政策支持。总之,职业教育是一项社会事业,发展职业教育的责任不应有任何懈怠。
记者:办好职业教育,教师的作用不可忽视。那么,当前我国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队伍现状如何?
余祖光:师资质量是职业教育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因素之一。这几年,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进入职业学校从教的教师学历大幅度提高。但在现实中仍然存在一些不足:第一,调查发现,在一些职业学校里教师专业不对口的比率相当严重。第二,教师缺乏企业工作经历和实践能力。因此,现在很多职业学校正在想办法鼓励教师到企业实习一年。第三,要提高职业学校教师的工业文化素养。工业文化素养是指能适应产业文化,符合现代化、新型工业化要求的思想意识与行为规范。我们国家的工业化进程速度很快,作为以农业人口为主的国家,一个学生从农村到城市、从农业到工业、从普通学校到职业学校、从学校的学生到企业的员工,需要跨越好几道“文化门槛”,而我们这方面的教育往往是不够的。为了引导学生树立健全的工业文化素养,教师必然要走在前面。带领学生树立诸如成本意识、质量意识、环保意识、安全意识等,这些都是现代大工业尤其是新型工业化必要的。
我们还提出要加强职业学校中“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双师型”教师,是指职业学校的教师既是讲师,又是工程师或技师。“双师型”教师既懂得职业理论知识,又有相关实践经历,是职业学校教师的一大特色。“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大致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从现有教师队伍里培养,给他们提供到企业实习锻炼的机会;另一种是从企业引进专、兼职教师,他们有企业里的实际工作经历,在讲授专业课、实践课的时候,往往很容易就能够进入岗位角色,受到学生们的欢迎。
下一篇:高中生,你凭什么就业?
QQ咨询
微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