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学成计算机培训学校

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心态决定方向

发布用户:xinkezhan +收藏

发布时间:2011-05-26 23:23:00 已有254人浏览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一些计算机类企业的用人观念发生了改变,“IT蓝领”渐受青睐。企业认识到高学历从业人员跳槽频繁,造成单位人才队伍不稳定,而宁愿选用有技能的低学历人员。加上计算机行业的待遇和社会地位还不错,通常学历不高但技能优势明显的技术性计算机专业人才更安于岗位。同时,截至目前我国计算机行业特别是软件行业还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企业最大的支出仍然是劳动力成本,因此,企业也乐于相对降低员工薪酬,减少生产成本。我们通过对武汉光谷软件园中的多家企业调查,了解到湖北及周边省市软件行业目前人才缺口达到1O~20万,高职软件人才需求也还在不断地增长。但另一方面,从近三年的湖北省高职类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来看,在计算机操作岗位上的占45%,从事专业开发的有19%

     在其他行业工作的为36%。也就是说,有三分之一还多的毕业生没有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工作。这样,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就业市场存在着结构性矛盾:一方面是IT企业急需大量的技能型人才,却难以搜索到自己满意的求职者;另一方面是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难以满足软件企业的需要,就业率相对不高,就业质量也很不理想。  

      这个矛盾的产生仍是因为我们办学的最根本出发点——即人才培养模式上,与社会需求有很大的偏差。目前几乎所有高职院校的计算机专业培养体系是在对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大纲、专业设置进行模仿并降低规格,难以突出办学特色,培养出与市场相匹配的专业技能人才,满足多样化的市场需求。因此,高职院校的计算机类专业就业难不应简单的归之于规模问题,重要的是进行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的适应性调整。

     具体来说,目前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计算机“专业”特色不明显。大多数高职院校继承了传统的知识型学科体系教育模式,将计算机科学划分为软件、网络、计算机应用等专业。这些专业涉及面广,知识体系庞大,培养出来的学生就业面广,可选职业较多。但高职生起点低,加之教学设计体系不尽合理,学生很难在三年内掌握职业所需技能,与IT行业劳动力市场的需求脱节,企业无法挑选适用的技能型人才。    

      第二,我们的人才培养计划其实是对本科教育的一种简化。许多人认为既然高职的录取分数比本科低,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计划就应该是本科教育的简化版,应该是所有的理论知识都应该教、应该学,仅仅教学的深度和广度比本科教学低一些就行了。殊不知这样培养的学生是“高,高上不去;低,低下不来”,理论水平不够而技能水平不足,自然更没有竞争力了。        

      第三,在高职学生自身定位的引导上有误区。学生从入学开始就接受着老师对他们的教育,而这个教育存在着一些问题的。其中,最主要的是我们依然延续以前的所谓“精英教育”,即认为我们的学校是“象牙塔”,学生是高层次的人才,毕业后是社会的精英。这样一种传统思想的传递,潜移默化地使学生在自身定位上形成了偏差,在学习中注重理论、弱化技能,过度地提高了对将来求职的预期。这恰恰丢失了我们职业院校的基本特点和方向,直接导致就业困难。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高职高专院校要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要求,为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急需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服务。可见,我们在人才培养上首先要明确的就是高技能,应该根据高职的特点分析就业现状,明确适合于高职学生的就业目标,制定适合于高职教育的培养体系,这是高职计算机类专业的根本出路。   

      针对计算机专业学生在就业方面的问题和今年严峻的就业形势,我院电子与计算机系积极开拓思路、创新方法,到目前为止,全系297名计算机类毕业生就业率已经超过了90%,达到了91.3%。取得这些成绩,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领导重视、全系动员、措施得当。我系深刻领会学院领导对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指示精神,成立由系主任牵头的就业指导机构,安排专门的就业工作经费。将就业工作分解到教研室,发动全体专业教师利用自身的社会资源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寻找就业岗位。

       针对学生的择业观念和心态问题,我系组织多场报告会,请企业的管理人员、人力资源管理专家和往届毕业生为同学们分析就业形势,宣讲正确的择业观念,传授就业技巧。老师和辅导员利用空余时间和同学们进行交流,引导他们积极、乐观、务实的就业。  

       第二,充分发挥专业指导委员会的职能,保证培养的计算机专业人才贴近市场需求。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发挥行业企业和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加强专业教学标准建设,强调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要做到计算机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有专业特点和学院自身特色,必须组织和利用好本专业的专业指导委员会。      

       我系计算机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成员由本专业的带头人、骨干教师、企业的技术人员组成,这些成员全部都来自教学和生产的第一线,对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否适合企业的需要、是否能立足于生产一线有着准确的把握。我系的专业指导委员会针对大三学生的实际情况,分析、指出了本专业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确定了在专业教学中要注重对专业技能的培养,教学内容要有所取舍等相应的措施。这样,我系就在对应届毕业生的培养上找准了方向,学生的实际技能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很好地提升了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第三,与计算机行业相结合,有针对性地培养企业所需要的专业人才。要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学生,“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不失为一种很适合的方法。我们以前的“订单式”培养模式比较机械,周期较长,适用于一些成熟的企业,这些企业通常有自己的发展目标和规划、有详细的人才储备和成长计划。但由于我国计算机相关企业发展时间都不太长、企业规模总体来讲不算大,加上计算机行业受瞬息万变的市场影响很大,这种周期较长的培养模式难以跟上企业的现实需要。

       针对计算机类企业的特点,我们从去年开始就采用了“短期订单式”培养的方式,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短期订单式”培养方式的做法是:学生进校后先按照学校制订的本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使学生能够在学校内利用两年时间完成主要的课程和本行业工作所需要的基本技能培训。学生在三年级时,我系与本行业相关企业联系,签订合作协议,根据企业对人才的个性需求展开有针对性的培养,争取通过半年的时间使学生在技能上基本能够满足企业的要求。由于这种模式由企业直接参与,培养过程针对性强,企业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订制”自己需要的人才,实现校企合作的双赢。同时,这种培养方式能有效地避免三年周期内企业发展、市场变化所带来的不可预知性,降低学生的就业风险。

                          

    计算机发展到现在,已不仅仅是孤立的专业发展了,它早已渗透到各种行业、各个领域。我们应该在培养学生计算机的应用能力方面下工夫,将计算机的专业知识与其他专业相结合,创建将计算机作为必备能力的新型应用型专业,为计算机专业的发展开拓新路。我系今年与专门从事3G产品开发和生产的深圳韬源科技公司合作,将基本的微波通信课程、嵌入式系统的开发与调试课程加入到计算机类的专业教学中,引导我们的专业教师进行计算机边缘学科的学习和探索,帮助学生在校内学习更多相关专业技能,拓宽就业渠道。目前我系计算机专业已经有14名学生在该公司从事微波电子产品的生产和调试工作,为我们尝试发展计算机专业的新方向走出了一条新的道路。

上一篇: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技巧方案介绍

下一篇:没有下一篇了

QQ咨询

微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