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A课程(深圳)教育中心

沪籍华侨张明捐赠“清华之友”助学基金

发布用户:pxemba +收藏

发布时间:2012-09-13 10:01:00 已有142人浏览

  摘要:沪籍华侨张明捐赠“清华之友”助学基金,胡和平对张明为先生慷慨捐助教育的义举表示感谢和敬意,对这位与清华同庚的长寿老人来到清华园表示欢迎。他说,张明为先生一生心系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拳拳爱国之心和情怀令人敬佩。张明为先生等各界人士对于学校的关心和支持是一种激励和鞭策,清华大学将坚持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努力奋斗,进一步提高办学质量。教育基金会要管理好、用好奖助学基金,使更多家境困难的优秀学生得到资助
  5月12日,“清华之友——张明为奖助学基金”捐赠仪式暨座谈会在清华举行。奖助学金捐赠人、爱国华侨、101岁老人张明为先生及子女亲属代表出席了捐赠仪式。校党委书记胡和平、校党委副书记史宗恺、教育基金会理事长贺美英出席捐赠仪式。
  2011年,张明为先生受到清华大学“自强计划”的启发,于百岁寿辰之际,向清华大学捐资留本基金1000万元人民币,每年的投资收益将用于资助家庭经济有困难的优秀学生,将有超过100名同学得到资助。
  捐赠仪式上,胡和平代表学校向张明为先生赠送了礼物,贺美英为张明为先生颁发了捐赠纪念牌。
  胡和平对张明为先生慷慨捐助教育的义举表示感谢和敬意,对这位与清华同庚的长寿老人来到清华园表示欢迎。他说,张明为先生一生心系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拳拳爱国之心和情怀令人敬佩。张明为先生等各界人士对于学校的关心和支持是一种激励和鞭策,清华大学将坚持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努力奋斗,进一步提高办学质量。教育基金会要管理好、用好奖助学基金,使更多家境困难的优秀学生得到资助。胡和平对参加座谈的同学们说,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百年校庆讲话中对清华学生和全国青年学生提出了“三个紧密结合”的殷切希望,前不久在五四讲话中又向全国青年提出“五个坚持”的明确要求。同学们要按照总书记的要求,继承和发扬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和爱国奉献、追求卓越的传统,认真学习张明为先生的爱国爱民的情怀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将来为国家和民族贡献自己的力量。
  张明为先生表示,自己在报纸上看到“清华大学自主招生将兼顾寒门学子”的报道之后,便决定为清华此项计划出一份力。他表示,希望清华培养更多的人才,特别是高科技的顶尖人才,为国家未来发展贡献力量。
  清华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于涵向张明为先生介绍了清华大学“自强计划”的内容和实施情况。
  曾获得2010年清华大学“自强之星”和第26届“北京青年五四奖章”的闫文韬同学作为学生代表发言,介绍了自己的学习生活经历,并对张明为先生的捐赠表示感谢。
  捐赠仪式结束后,张明为先生与现场同学代表进行了座谈交流。
  教育基金会、研究生工作部、招办、学生部等相关负责人参加了捐赠仪式。
  清华之友-山高刀具奖学金颁奖大会举行
  2008年5月16日,第二届(2007-2008学年度)“清华之友-山高刀具奖学金”颁奖大会在清华大学精密仪器与机械学系会议室举行。本奖学金旨在表彰在刀具发展事业上已经有所发展或有较大发展潜力的优秀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每届颁发给10名同学。
  山高刀具(上海)有限公司总经理蒋文德先生、市场支持王魄先生,清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院长、精密仪器与机械学系主任尤政教授、党委书记郁鼎文等出席了颁奖仪式。《制造技术与机床》、《金属加工》、《数控机床市场》、《M&M》、《现代零部件》、《航空制造技术》等杂志的主要负责人也参加了颁奖会。
  在宣布了获奖同学名单后,蒋文德先生以及精仪系负责老师为获奖同学颁发了荣誉证书。
  尤政教授在颁奖会上回顾了国内外刀具的发展状况,指出高性能的机械加工刀具是先进制造技术的关键之一。他表示,清华大学在这方面有辉煌的历史,希望广大同学努力学习,取得更好成绩。
  百岁华侨张明为巨资助学话心声
  生于1911年的沪籍华侨张明为,今年已整整100岁。期颐之年,这位一生做过无数慈善事业的老人又有惊人之举:他向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分别捐资留本基金1000万元人民币,设立“张明为励志奖助学金”,每年的投资收益将用于资助优秀贫困学生,使他们免于学费困扰。
  23日,刚刚完成对复旦大学捐助的张明为在上海接受了中新社记者的专访。在海外生活50多年,但老人的普通话依然带着浓重的上海口音。谈及自己的善举,老人眼中充满憧憬和幸福。
  “每个学校1年100人,4个学校10年就是4000人。”展望10年后的情景,张老激动不已。他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拥有更多高科技人才,中国才能更为强大,真正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回忆当年,张明为目睹中国民众如何饱受外国列强欺压,深感痛心。他曾在老外滩公园“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前驻足良久,也曾亲眼看见日本人的飞机在中国土地上肆虐。说起现在的上海新外滩,老人感叹那会儿真是“做梦也想不到”。虽然中国正在日渐强大,但毕竟还落后于西方国家,张明为深感中国最缺乏的还是人才,而人才培养有赖于高等教育。这次,他用毕生积蓄的一部分作为捐款,永续为学生所用。
  事实上,张明为已默默奉献慈善事业多年。上世纪40年代末,他们举家从上海迁往海外生活,张明为辗转在巴西、日本、美国奋斗多年,在商业上获得成功,但始终心怀祖国。抗美援朝期间,客居海外的张明为将价值15万港元的纸浆捐给了祖国。改革开放后不久,张明为第一次回到祖国,在镇海老家,张明为发现当地没有幼儿园,他毅然捐资60万港元,兴办了以他母亲名字命名的“诗绫幼儿园”;后来又拿出80万港元在当地兴办了以他父亲名字命名的“培根医院”。
  1999年,张明为叶落归根回沪定居,出资设立“张明为慈善基金会”,12年来,他所设立的“张明为励志助学金”在上海、芜湖、镇海、邵阳、益阳等地已累计资助了7000名中学生,助学金数额超过300万美元。
  据了解,为了确保学生受益,复旦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将设立“张明为励志奖助学金”管理委员会,由袁天凡等投资人领衔,讨论基金投资方案,力保基金收益。获得资助的贫困学生以后将不再为每年5000元人民币的学费而发愁。
  张明为告诉记者,对获助学生,他只有一个要求:用功读书,为祖国富强而出力。他特别反感一些人拿了国家的资助留学,学成却不回国。
  “明年助学金发放时,如果我还在世,希望你们把学生都带来,和我聊聊。”张明为如此对复旦大学基金会的老师说。(来源:www.pxemba.com

上一篇:清华大学校党委书记胡和平为新生作"成才"主题报告会

下一篇:2012年高考填报志愿指南 未来就业缺口最大的五大专业

QQ咨询

微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