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云教育

大学生志愿者:奉献西部---我们一起品味支教的青春

发布用户:wangbz317 +收藏

发布时间:2012-02-13 08:55:00 已有197人浏览

编辑的话:

  人生,有这样一种相遇。

  他们,是西部山村里的淳朴孩子;

  他们,是名牌学府里的青春学子。

  支教,让他们在最美丽的年华产生了人生交集。于是,一边是西部孩子们拥有了更加明亮的未来,更加多彩的希望;一边是青春学子们收获了对自我的思考,对人生的审视。

  本期《视点》展示几位研究生志愿者支教西部的青春片段。奉献西部,或者是他们正在经历的美丽进行时,或者是他们正在回忆的甜美过去式。一个个故事里、一张张画面中,有他们初到西部时的触动与震撼,有他们在支教过程中的思考与感悟,有他们在支教结束后的沉淀与升华,更有新时代青年学子关于付出与收获、现实与梦想、个性与责任的书写与诠释……

“西部是我放飞梦想的起点”

  西藏,拥有我一年的喜怒哀乐,一年的绕指遐思,一年的青春荡漾。这里有另一种艰苦,会让你重新审视自我。

  ——中山大学 黄泽萱

  “有一种生活,没有经历过,就不知道其中的艰辛;有一种艰辛,没有体会过,就不知道其中的快乐;有一种快乐,没有拥有过,就不知道其中的纯粹……”这是中山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的经典名言。作为中山大学第12届支教团成员的黄泽萱,也把这句话作为自己在西藏林芝支教的心声。

  也许很难想象,眼前这位看似文弱的女孩竟是自己作出了去西藏支教的决定,在一切审批手续办妥后才告知父母启程的日期。攻读法律系硕士研究生的黄泽萱和其他本科保送研究生的支教队员不大一样,她是在读完研一申请休学一年后去西藏支教的。黄泽萱说,“到最艰苦、最需要的地方去锻炼”的想法早就在她内心萌芽,一有机会便破土而出了。

  2010年8月25日,黄泽萱随支教团抵达雪域高原,被分配到林芝一中。

  虽是盛夏,但在林芝这个平均海拔3000米左右的小镇,她还是感到阵阵凉意。所幸的是,她没有出现严重的高原反应,立即投入到了教学工作中。除了每天负责三个班级的英语教学外,她还承担了学校的党团建设、德育教育等行政工作,压力不小。

  “不同于大多数人想象中的支教,这里没有破旧的教室。受益于国家的援藏政策,林芝一中得到广东、福建的对口扶持,宽敞明亮的教室和多媒体教学配套设施并不亚于发达地区,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却普遍不高。”黄泽萱回忆道,“西藏地区受地域、历史、文化等诸多因素影响,很多人还没有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开阔学生的视野,黄泽萱和支教团成员一起,除了讲授常规课程,还根据各自的专业背景给学生开讲座。为了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支教团成员们充分施展了在大学时的看家本领——做海报、发传单,让每一位林芝一中的学生都知道讲座的消息。他们给这里的孩子们带来了一个全新的梦想课堂。 

  西藏人民能歌善舞,何不从他们的这个艺术天赋入手开展教学?于是,擅长舞蹈的黄泽萱和同事们一起组建了林芝县中学艺术教育基地,在课余时间教有兴趣的学生学习爵士舞。“并不是以教会他们为目的,只是想让他们了解不同的文化,产生一种包容其他文化的认知。”黄泽萱说。

  支教期间,黄泽萱还做了一件开历届支教团先河的事情。为了提高学生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她多次和校方沟通,成立了西藏孩子们闻所未闻的“英语角”,深深吸引了林芝一中的学生。

  支教团给林芝一中注入了活力,学生们也喜欢上了这些可爱的老师。经常有学生把家中的土特产带到学校,送给黄泽萱和她的同事们,有时会是一个鸡蛋,有时会是一块糖。

  说起这些,黄泽萱眼中泛起了泪光。时光荏苒,一年的日子匆匆而过,她说,忘不了每位同学的歌声,忘不了离开时和他们哭作一团的场景,更忘不了这片圣土赋予她的感悟。结束支教重返中山大学后,她仍和西藏的学生们保持联系,写信、发短信、通电话、聊QQ……她牵挂着他们,鼓励着他们,就像与他们在一起时一样。

  (本报记者 赖红英 通讯员 王丽霞 蔡博)

上一篇:没有上一篇了

下一篇:没有下一篇了

QQ咨询

微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