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天问职业培训学校
“中国梦”“幸福常州”一直我们强调的一个话题!而前一段时间的最具幸福感的城市评选,常州也强势入围!众所周知,幸福与心理健康息息相关。作为一名生活在常州的心理工作者,我深深的知道,我们在心理建设方面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今天《常州日报》与《常州晚报》共同刊登了一则新闻。日报以“我市一职业学院女生宿舍夜半惊魂——黑暗中,床边站着持刀歹徒,6名女生与歹徒周旋4小时脱险”为标题,刊发在A4版上,作为一则社会新闻。而晚报则以一个整版的篇幅,刊发在A6版上。两相对比,晚报的新闻具备更多细节。
从新闻看,日报与晚报对嫌疑人的定性为“歹徒”、“抢劫”。如果新闻如此定性是为了衬托女生们的理智英勇,可以理解。但是,事关重大,一字三毛以为,在案件未经审结的情况下,媒体如此夸张,似有误导之嫌。
《常州晚报》在“破案”一节中报道,“嫌疑人没带刀也没吸毒,都是吓唬女生的”。既然没有带刀,则《常州日报》的标题“床边站着持刀歹徒”显然与事实不符。一则新闻,标题就与事实有很大出入,难免令人对新闻本身产生怀疑。小偷进屋本想偷点钱物,不料却惊醒了女生,此时小偷有没有“持刀”,是一个重要情节,在定性量刑上是一个重要的参考要素。
晚报称,“经审查,男子姓包,连云港人,被抓时还未满18周岁”。未满18周岁,就是未成年人,不具备完全民事、刑事行为责任能力。
另外,日报与晚报同时提到,该男子在与女生的聊天时,居然一聊就哭了。原来包某刚刚被女朋友甩了,女朋友以前恰恰也是这所学校的学生。此外,晚报还透露,“前不久一天晚上他溜进7号楼一间女生宿舍,掀开一名女孩子的被子,看女孩哭了,包某就溜了。”
小年轻失恋,往往会做出许多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在“为非”过程中,看女孩哭了就收手“溜了”,想必还有恻隐之心,并非穷凶极恶的歹徒。
就是这么一则新闻,《常州日报》与《常州晚报》看到的是“歹徒”“持刀”“抢劫”、6名女生“温柔对峙”。如此看法,当然没错。但是,一字三毛以为,光看这样的表面现象似乎还远远不够。未成年人远离家乡,来到常州打工。打工的过程顺利不顺利,心理上产生了问题怎么办?这是每一位打工者都要遇到的问题。应当不是个例。既然可能是较为普遍的现象和问题,是否应当有个社会组织出面关心帮助一下?有许多人许多事,往往都是因为小事而酿成大案。如果事先稍微有什么人简单地关怀帮助一下,很可能会化于无形。
常州号称有150万外来人口,这么多人离开亲人离开家乡,来到常州为常州做贡献,请问常州有什么部门什么机构关心过他们吗?
就本案而言。包某是个小年轻,尚未满18周岁,在失恋的情况下做出了出格的事情——溜进女生宿舍本来或许想偷但后来惊醒了学生,威胁着索要了60元钱,又或者根本没想偷,只是想重温一下前女友的温情,正如《常州晚报》所述:包某哭了之后居然晕了过去,醒过来后“情绪激动,指着一张床铺叫嚷着女友的名字”。如此情形,哪里会是“歹徒”“持刀”“抢劫”?显然是失恋之后的臆症。
未满18岁,失恋了,一时“失足”,并未造成什么不良后果,我以为应当给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以批评教育为主,免于刑罚。如若不然,关进去之后,鱼龙混杂,好人都要被搞坏,何况一个未成年的一时“失足”的小年轻?日报与晚报在报道上过分渲染“歹徒”,有失理性。
心理教育不应该是一个奢侈品,也不应该是少部分人的专利!在普及教育的方面我们还有跟多的路要走!
上一篇:他们为什么找心理咨询师?
下一篇:心理咨询师真的有这么热门吗
QQ咨询
微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