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习点
基本资料
厦门市湖里区嘉禾路388号永同昌大厦21F详细地图
0592-597****
学校介绍
学校原名东北大学,建校于1946年,是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地区创建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1949年定址于长春。1950年,根据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易名为东北师范大学。东北行政委员会副主席,张学良将军的胞弟张学思为学校首任校长,著名教育家张如心、成仿吾、丁浩川等先后担任学校主要领导职务。现任党委书记杨晓慧教授、校长刘益春教授。
学校现有各类全日制在校学生25218人,其中,本科生14719人,博士、硕士研究生9864人,外国留学生635人。
东北师范大学拥有一批国内外著名的专家学者。在全校1524名专任教师中有教授433人,副教授515人,现有本校在岗博士生导师276人。有享誉海内外的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和历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7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7人,长江学者讲座教授4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人,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3人,教育部跨世纪(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入选者69人,国家级教学名师4人。
近年来,学校在“尊重的教育”理念指引下,以教育教学为立校之本,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2003年,按照“宽口径、厚基础、精专业、多出路”的人才培养思路,大力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开始了新一轮本科教学改革工程。2005年,学校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获得优秀成绩。2007年,学校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实施本硕一体的“3+0.5+0.5+2”的人才培养模式,启动了“教育家培养工程”。2008年在教育部、财政部“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的支持下,学校开始“教师教育创新平台项目”建设,把“教育家的摇篮”作为更高目标的追求。为提高教师教育质量,深化教师教育模式改革,学校在国内率先提出并践行了“师范大学—地方政府—中小学校合作” (“U-G-S”)的教师教育模式,构建了理论与实践高度融合的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截至2012年,我校有7篇博士学位论文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5篇博士学位论文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
东北师范大学毕业生以专业思想巩固、基础知识宽厚、教育素质高、基础理论和专业基本功扎实受到社会广泛欢迎和好评,在基础教育界享有较高声誉,毕业生供不应求。每年有近40%的毕业生考取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国内著名高校研究生和本校研究生,许多毕业生到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沿海城市就业,还有一批学子出国深造。2004年,学校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就业先进工作单位”,是全国获此殊荣的四所高校之一。2009年9月,学校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授予“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称号。2010年,学校荣获“2010年度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荣誉称号。2012年再次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就业先进工作单位”称号,是至今两次获国务院就业创业工作表彰的两所高校之一。
学校以科学研究为强校之本,不断推动科学研究向高水平、有特色方向发展。2006年至2012年底,学校共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2600余项,科研经费总额5.65亿元。其中人文社科领域承担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国家清史纂修工程项目及部委重大委托项目82项,自然科学领域承担国家“863”和“973”计划项目、教育部和科技部重大项目110项。2006年以来,CSSCI论文5000余篇,SCI论文数3100余篇,2009年SCI论文被引用次数在全国高校排名第20位。2001年以来,人文社科获省部级以上奖励799项,其中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32项,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12项;自然科学获省部级以上奖励共79项,其中国家级奖励4项(合作3项),部级奖励18项(合作1项),省级奖励57项(合作18项)。
半个多世纪以来,学校形成了以生命科学、生态学、教育学、历史学等为代表的、在我国学术界有较高地位的优长学科。细胞遗传学、思想政治教育重大问题、草地生态学、应用数学、多酸化学、功能材料学、环境科学、世界上古、中古史专业已处于国内领先、国际上有影响的地位。世界文明比较、基础教育重大问题、草地生态、细胞遗传等优势领域的研究都有可喜的进展,并逐渐形成了信息化东北、材料科学等新的研究领域。
东北师范大学素有“花园式”学校的美誉。夏日的校园,绿草如茵,杨柳依依;冬日的校园,瑞雪飘飞,银妆素裹。近年来,学校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新建了一批教学科研和学习生活设施,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了舒适环境和良好条件。学校建成应用丰富的校园计算机网络,是首批接入中国教育科研计算机网络的高校之一。目前已经拥有中国教育科研网、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三线出口,总带宽达2.7G,已接入校园网的教学楼有48座,学生公寓楼24座,计算机2.5万余台。2010年我校启动数字化校园及校园卡项目建设,建设内容将依托校园网络和公共数据平台两大基础,建设统一的认证、门户、运维三大平台,建立标准、系统、资源、应用、安全五大体系,规划教育教学、数字化学习、学术研究、办公自动化、决策支持、知识管理、网络文化、IT服务、智能卡等九大应用领域,实现资源整合、业务聚合、服务融合的信息化平台。校园卡的建设整合了图书馆门禁、图书借阅、电子阅览室上机、浴池水控、校园消费、综合体育馆、体能测试等校内原有卡类应用7项,并新增门禁、考勤等多项应用领域,实现了“一卡通用,一卡多用”的目标。学校建有两座图书馆,总建筑面积3.83万平方米,纸质藏书量约343万册,电子图书134.8万册,阅览座位5154个;有较完善的数字图书馆平台,馆藏各类电子资源187.5T,拥有各种数据库117个,其中自建数据库20个;有近900台计算机供学生检索和浏览网上文献,是国内高校图书馆中藏书丰富、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大型图书馆之一。学校建有自然博物馆,总建筑面积1.67万平方米,收藏自然标本近9万件,是面向社会开放,集科普教育、收藏研究、文化交流、智性休闲于一体的综合性自然博物馆,1999年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认定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2000年被长春市教育委员会认定为“长春市中小学生科技活动基地”,2007年被吉林省科技厅认定为吉林省科普基地,同年被共青团吉林省委、吉林省教育厅等7家单位共同认定为“吉林省青少年新闻小记者培训基地”,2008年被国家文物局评定为国家一级博物馆,2010年被国家环保部评为“国家环保科普基地”。学校还建有篮球场、排球场、网球场、旱冰场、游泳场和国内高校一流的塑胶田径运动场、室内田径馆等。东北师范大学综合体育馆,总建筑面积2.55万平方米,主体建筑由1个能容纳近6000观众的综合比赛馆和9个训练馆组成,是国内高校中功能最全、设施最先进的综合性体育馆之一。
东北师范大学学生课余活动丰富多彩,经过多年培育,形成了精品化、系列化、学院专业特色化的校院两级校园文化格局,其中“双百论坛”学术报告、“挑战杯”科技竞赛、“文明修身”道德发展、“炫亮东师”原创艺术、“激情年华”精品展示、“学士杯、精英杯”足球、篮球竞赛、学院专业素质竞赛等校园文化活动,使大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为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不断全面发展提供了广阔平台。2007年1月,学校成功承办了第六届亚冬会开幕式文艺演出,这是国内首次由一所大学承办国际性体育赛事开幕式的文艺演出。2012年,学校曾获全国第三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艺术表演类甲组二等奖。东北师范大学学子在第九届、第十一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赛中先后喜获理科类和文科类特等奖,实现了吉林省在这一奖项上“零”的突破,在第十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赛中捧得“优胜杯”;在被誉为“中国青少年科技类最高奖”的“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评选中,东北师范大学学子连续四届榜上有名;东北师范大学青年志愿服务活动也具有全国性影响,红烛志愿者协会先后被评为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志愿服务先进集体、中国青年志愿服务优秀组织奖、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先进集体”、“全国扶残助残先进集体”,并曾3次荣获“全国百个优秀志愿服务集体”称号。
建校60多年来,已有20余万名毕业生从学校走向四面八方,成为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各类人才。
迈进新的世纪,东北师范大学正按照“充分彰显办学特色,走强校之路、走开放之路、走和谐之路”的发展思路,积极践行“尊重的教育”理念,坚持教育创新,发展办学特色,提升教育质量,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师范大学。
显示全部
新闻资讯
加载更多
该用户暂未上传相关内容
教学师资
加载更多
该用户暂未上传相关内容
学校环境
加载更多
该用户暂未上传相关内容
QQ咨询
微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