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象团操健身学院
术语定义:
训练量(Training Volume)= 一位训练者在一定时间内所完成的总训练。由训练组数乘以训练个数来代表,不过在本文里,训练量由训练组数来代表。
训练强度(Training Intensity)= 指训练时所使用的重量。由1RM的百分比而定。例如,1RM的60%算是“低”强度,1RM的80%算是“高”强度。
RM(Repetition Maximum)= 高个数,1RM代表只能做1个,不能做2个的重量。3RM代表只能做3个,不能做4个的重量。
大周期(Macrocycle)= 由好几个小周期而组成的训练周期,通常以年算。
小周期(Mesocycle)= 由好几个微周期而组成的训练周期,通常以月算。
微周期(Microcycle)= 由好几个训练而组成的训练周期,通常以周算。
积累阶段/期(Accumulation Phase)= 一个目地是以积累训练量为主的训练阶段。
减负/减负周(Deload/ Deload week)= 一个降低训练量和训练强度的训练周,目地是为了去除多余的疲劳,防止训练过度。
目地性训练过量(Functional Overreaching)= 当训练者故意过度训练,再通过减负的方式,去除疲劳,来显示比平时更好的训练表现。
个数能力(Repetition Strength)= 指一位训练者,给予一定的训练重量,能做的高个数。
为了化肌肉增长,我们应该做多少训练?想回答这个问题,得先和一些理论概念熟悉一下。这些概念,或以我的叫法,“指标”,可以帮你更容易地理解我们对“多少训练”这个问题所得出的结论,以及我们所作出的建议。
首先,一条规则。我们从科学文献中得知,训练量和增肌有关,而且到一定程度,训练量越高越好。我们还知道,不同的训练量会不同地影响到身体的恢复能力,它还会不同地刺激身体增长系统。所以当某人说:“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每块肌肉每周10组训练组不是特别吃力,还会导致不错的效果”,这种说法,除非伴随着一些基础假设,在许多情况下完全无法成立。例如:
) 每组的重量在1RM的10%,因此训练个数得上百个。我们知道,除了一些特殊情况之外,为了增肌效果,重量低应该控制在1RM的60%。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无肌肉增长。
)每组的重量在1RM的95%。每周10组接近真正1RM的训练组会练垮大多数举重者。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每周10组训练组不是特别吃力”的说法显然错误。
)如果我们只用训练组数来衡量“训练量”,而完全不顾训练个数的话,这个衡量法有点荒缪。因为假如这10组每组做20个的话,这个训练量就是每组9个的两倍。
)假如每组停止在力竭前6个,那这10组就一点也不吃力,更不够引起肌肉增长。相反,假如每组做到甚至超越向心力竭,那这10组就过于吃力,也很可能超出一些人的恢复能力。
既然在这么多情况下这种说法都无法成立,那我们怎么还能够继续用“训练组数”作为“训练量”呢?其实,我们只需做一些假设,就可以继续用训练组数了。这些假设也正反映了增肌训练的框架。从现在开始,直到结尾,我们将每组训练组假设为:
a)平均在1RM的60-80%之间。
b)平均在8-20个之间。
c)平均在达到向心力竭之前的4-1个。
这些假设和大多数增肌训练者的方法类似而这些假设的好处是,它们让训练组之间的对比变得非常有用,不像之前那样矛盾。但大重量的训练不会比轻重量的训练更吃力吗?肯定会,不过轻重量可以做更多个数,所以虽然每个没那么吃力,得做更多个。这一平衡的结果就是,8-20个训练组的增肌效果和疲劳生成相同。训练量和训练强度会导致增长和疲劳,当其中之一上升时,另一个就得下降,为了得到类似的效果。所以从现在开始,每当我们说“训练量”时,我们在用“训练组数”代表它。
下一篇:未来20年的健身趋势
QQ咨询
微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