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翰教育
在答诗歌鉴赏题的时候,很多同学都会遇到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无外乎下面的几种。
错误一
不能联系全诗,片面答题
例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东坡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
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
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
这首诗是苏轼贬谪黄州后所作,题目中的“东坡”既是他劳动与生活的处所,也是他的“号”的来源。
荦确:山石大而多的样子。
【试题】
很多评论者都认为,“雨洗东坡月色清”一句中的“清”字用得极好,你的看法如何?请具体说说你的理由。
【缺陷答案】
他既写出了月光之洁白、月夜之清静,又写出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和清冷。
【缺陷分析】
这个答案的可取之处是看到了“清”不仅指客观的景,也映射诗人主观情感这一层,但它显然只注意到了“雨”和“清”的一般意义,就从经验出发(而不是从诗歌本身出发)武断地得出了诗人心情孤寂、凄冷的结论。
其实只要考生注意三、四句中的“莫嫌”和“自爱”这些关键词,再联系雨洗月清后东坡清朗澄澈的意境及注解中的说明,是很容易理解到诗中“清”不仅指景物清新宜人,也应指心情的清净恬淡这一层的。着眼全诗,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这个答案的另一缺陷是过于笼统,没有考虑到题目中所说的“请具体说说你的理由”这一要求。如果考生注意到了“具体”,自觉地去联系全诗,也许就不会得出这样的缺陷答案了。
【参考答案】
这首诗里的“清”字既写出了月色和地面景物,又写出了心情,情景交融,的确很好。一场雨后,天空和地面都很洁净,月光透过无尘的碧空,倾泻在珠水晶莹的万物之上,显出一澄明清朗的境界,这是写景;诗人虽然被贬黄州,仕途坎坷,但随遇而安,开朗乐观,心净无尘,这是写情。二者和谐统一。
错误2
不能知人论世,架空分析
例: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咏风
王勃
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
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
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注:
涧户、山楹:指普通人家。涧户,涧边的人家。山楹,就是山岩凿成的房屋。
【试题】
诗人笔下的“风”是个什么样子的形象?请试作具体说明。
【缺陷答案】
诗人描写的是一位喜欢往返于山水田园、寻常人家的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快乐他人的隐士形象。
“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风出没于寻常人家,表明它追求的是闲适安乐的生活;“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风在日落了山水也静了时,吹动松树发出一阵阵松涛,使夜不沉寂,表明了它的情意。诗人所咏之风,正是诗人自身形象的写照。
【缺陷分析】
这个答案的可取之处是先概括再具体,层次清楚。但说风是一个隐士形象就有点架空分析了。教材中有《滕王阁序》,考生对王勃应该不陌生,他才华横溢却英年早逝,怎么会成隐士呢?如能知人论世,这样的错误是可以避免的。
【参考答案】
诗人笔下的风是一个不知疲倦、不辞辛苦的奉献者和“有情”人形象。它使山林清爽,它驱散烟雾,并且在日落山静的时候,为人们吹响松涛,奏起大自然的乐章。
君翰教育【咨询电话:40089-40050】
QQ咨询
微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