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肌

【配方人,真的有能力了解活性成分的效果吗?】

发布用户:makehappyskin2017 +收藏

发布时间:2017-07-08 21:37:51 已有31人浏览

现代的消费者聪明地互相提醒:「不想当无脑的傻子、不愿被当肥羊或凯子,第一招,不能对{品牌商}的说词照单全收!」

确实,商业广告,多半是从如何引诱购买来建构内容。竞争过于激烈时,无所不用其极的招摇撞骗术,自然不可能封箱不用。

 

只有消费者脑残到会去相信品牌商的广告词吗?

不,配方研发人员一样脑残者众,只是耍你的是{原料商},不是{品牌商}的差别而已!

原料商,擅长提供看似真理的实验数据。
不是说数据会说话吗?不,数据更方便拿来骗人唬人。特别是唬「自以为什么都需要有科学证据为凭」的配方人。

现今的配方研发工程师,多数时候是被「现实」绑架的。什么样的「现实」?

必须「尊重并妥协」于市场部、老板、甚至是老板娘与老板的女儿儿子们的意见,而不得不选择「具卖点、有特点、能用故事包装、能有着眼见可见的魔术表现性」的份或剂型」。直白的说,市场部、老板们,要的是有亮点的成分,而不是好的成分、有效的成分或昂贵的成分。


配方人,你的理想在哪里?

 一个受过完整学理养成的配方人,内心里是有「理想」的。

之所以有「理想」,是因为内心没有受到商业干扰、没有权位意见介入,就能用纯洁无歹念的思绪「选择有效且友善的成分」。

配方人的无奈,多半源自于「理想成分」不是商人眼中的「亮点成分」;对皮肤友善的配方不是商人眼中的好感好评配方。


也许你还想知道的具体些,譬如事件描述、譬如实例举证。

以下来聊聊配方人的工作遭遇,并以此内容提醒配方人把持住有理想的心;也让局外的消费者,能多一点机会窥看到「成分真实的一面」。


原料商,最懂你的知己好友?

每个工厂的研发人员,都跟原料商的业务很熟,熟到称兄道弟,熟到变为无所不谈的闺蜜。

但请注意:在商言商,你的心得要分清状况,得公私分明啊!

原料代理商众多,卖原料也挺竞争的!原料商常会引介「宇宙无敌厉害」的活性成分,供配方人员选择。


原料商提供的数据与实验,不可尽信

为了能顺利的雀屏中选,个个原料也卯足全力做「类研究的简报」,提出各式各样的「回春活化机转」与「试管实验结果」来佐证,并以「使用效果」与「毒理试验」为凭,来支撑安全与有效。
而所诉求的激活标的,动不动就是真皮层里的纤维芽细胞、胶原蛋白、弹力蛋白、表皮干细胞、真皮干细。

原料所商提出的「真理&佐证」,正是标榜技术本位的品牌最喜爱的行销材料,也是最能让配方人心防松懈的妙招。

请注意:数据、实验,都可以作假。没有更多独立研究单位获得相同的结果发表之前,别太相信原料商「独家独门」的研究数据。

 

总得有个标准来取舍原料吧?

逻辑上,活性成分若不具半点实力,应该无法在原料界闯荡太久。

但吊诡的是,在化妆品界,原料的寿命不全由原料本身的价值来决定,主控权在行销端。原料的寿命,取决于市场想炒作它多久。

 

而即便知道现实很残酷(全被商业人为所操控),作为配方人还是得拿捏整体配方成本,不想把钱投注在不值得投资的成分上,得有能力过滤掉那些「根本发挥不了效果」的活性原料。

 

想知道:活性成分,存在哪些情况,就可能是只让你「花大钱买安慰」的「作梦原料」吗?

以下两点,先弄清楚再开始。


(1) 身型庞大的活性成分

身型可以从分子量的大小来判断,也可以从原料描述的粒径大小来判断。
轻易穿越角质层屏障的分子量,约莫500 Dalton

大于500,也没关系,改走毛孔与汗孔,只不过这两条路径,无时不刻将汗水与油垢代谢排出,是否活性成分能在合理的暂留时间内,以溶解或扩散的方式被利用,或者是什么效能都还没发挥,就又被冲刷出毛孔汗孔之外!? 所以,分子量大,活性效果发挥的机会相对就小

 

粒径大小,角质层[缝隙]号称[平均50奈米]之宽。所以,要小于50奈米的颗粒,才有机会夺门而入。这角质缝隙的蜿蜒小径,不是笔直的,宽窄也是一致的。颗粒的身型大小,得5奈米以下,才能像坐弯曲滑水道般顺利的通过。想想:这号称20奈米、50奈米、100奈米、200奈米......的载体球囊,你信它过得去吗?于是又只好盼望它们走毛孔或汗孔?!

 

(2) 不被保护的活性成分

活性成分的定义很广,保湿成分,像是玻尿酸、维生素原B5、尿囊素,是活性成分,但基本上这类成分,在常温下保存,不需特别的温湿度管理,没有所谓的活性快速降解、效果减损的问题。

 

有些活性成分是有「效果递减」问题的。像是多数的抗氧化成分、胜肽类、生长因子。若从原料端的保存,就不放置在相当低温的环境,可能你第一手买来的原料,其活性残值就有问题了。

有些活性成分的活性,必须依赖配方设计来保留其活性价值。像是维他命C类、生长因子、多数的抗氧化成分。这类原料虽保存良好,但用一般毫无保护设计的方式,添加到配方中,活性价值也会快速滑落到谷底。

 

保养品配方,要保险些,选择没有活性降解疑虑的成分来建构;要高机能些,就得先想好办法克服活性快速崩溃的难题。

 

最愚蠢的配方,是执意加入一堆无效且高价的亮点成分,成本超高,效果超低。

最唬人的配方,是以微乎其微添加量的无效高价成分为亮点,以无活性降解问题的成分支撑基本盘,以各种对肌肤不友善的质地修试剂创造触感。

 

各位化妆品研发工程师,你做的是保险配方?高机能配方?愚蠢配方?或者是唬人的配方呢?


上一篇:没有上一篇了

下一篇:【化妆品无添加防腐剂、不含防腐剂、不使用防腐剂】 的说法,是真或假?

QQ咨询

微信咨询